新華網 正文
【評上評】這樣的“自助餐心態”要不得
2020-09-01 18:00:11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讓“少夾一點不吃虧”成為習慣和共識

倒塌傷人事件,過壽老人也是受害者

把培訓班當做“正餐”的暑假有些本末倒置

農民工也有自己的精神世界

……

  新聞速遞:兩盤幾乎未動的基圍蝦、一盤只吃了幾口的炒面、4個小碟裏的蒸鳳爪、炸春卷、黑米糕、布丁紋絲未動……食客離去,菜肴猶在。這是記者日前在一家自助餐廳見到的浪費,令人痛心。

  新華社:自助餐本是按量取食、杜絕浪費的就餐形式,但有時卻成了餐飲浪費易發點和監管盲區。一些消費者享受自助餐時很難將節儉二字放在心上。寧可吃剩,不能吃虧,這樣的“自助餐心態”實在要不得。應對“自助餐心態”,考驗商家經營智慧,反向制約限制,正向激勵引導,現在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把“愛惜糧食”“健康生活”“科學用餐”等理念融入經營和發展;改變“自助餐心態”,考驗社會治理能力,要把加強宣傳教育和強化法治監管結合起來,把加強宣傳教育和強化法治監管結合起來,細微處入手,精準排查盲點,建立長效機制,防止浪費變異反彈,努力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 節約為榮”的濃厚氛圍;杜絕“自助餐心態”,最終還要靠每個人實實在在的行動。自助餐臺前“少夾一點不吃虧”是美德,也是健康選擇。踐行這一理念,不僅要努力自己做到,還要教育孩子,提醒他人,讓“少夾一點不吃虧”成為從小養成的習慣和社會共識。

  新聞速遞:8月29日上午,山西臨汾市襄汾縣一飯店發生坍塌,奪走了29條生命。據紅星新聞報道,事發當天,一李姓老人在飯店舉辦壽宴,因為在院子裏聽戲,僥倖逃過一劫,而包括李姓老人老伴在內的多名親友都不幸遇難。許多網友紛紛對李大爺的不幸遭遇表達同情。然而,也有一些人對這位痛失親人的老人橫加指責,比如,“如果老人不叫這29人,這29人也不會死”“明明是這老人的錯,如果這老人不去過生日不就沒有這回事了嗎?”

  錢江晚報:這樣的指責充滿惡意。29人不幸罹難,確令人痛惜,但責任並不在老人,他也是受害者。飯店的坍塌,並不會因為老人的不同選擇而改變,當天就算老人不去飯店祝壽,飯店也會坍塌,只不過遭遇不幸的是其他的顧客而已。要説責任,這家飯店的經營者首先難逃其責。據媒體報道,涉事飯店可能是違建,十多年來曾加蓋、擴建五六次。如果情況屬實,這就不是一起普通的意外,而是一起性質嚴重的安全事故。當然,我們也要認識到,這種極端的言行相比而言還是少數,但因為它們足夠“刺眼”,足夠吸人眼球,總是讓人看到之後如鯁在咽。在這起慘劇中,除了無端指責老人不是的言論之外,還有一些自媒體不顧老人的悲痛,對老人“窮追猛打”,不斷在老人的傷口處撒鹽。老人本想辦喜事卻辦成了喪事,相信有關部門會對事故責任深究到底,給受害者一個交代。那些説風涼話的,尤其對老人無端指責和咒罵的,也勸你們將心比心。

  新聞速遞:據報道,江女士上周有點煩——學校布置的暑假作業,孩子還有一半沒完成。怎麼辦?沒辦法,只能趕緊補。類似的情況並非個例,最近不少孩子都在做同一件事:拼命補暑假作業。有家長為此動了肝火。

  錢江晚報:臨近開學才補作業,現在基本要歸因于孩子的假期實在有點“忙”。“不是補課就是在去補課的路上”,成了眾多孩子暑期生活的寫照。即便被家長帶出去旅遊,也常常被異化成換個地方上網課。兩個月左右的暑假,確實需要好好計劃安排。除了學校布置的作業,根據孩子的情況,增添一些有針對性的興趣班,當然無可厚非。但是,讓孩子忙到連做暑假作業的時間都受到嚴重影響,不得不集中在短時間內來完成“攻堅戰”,未免有些得不償失了。首先,學校布置的暑假作業已經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各種情況,盡可能兼顧學業提升和素養實踐。如果把外面的培訓班當做正餐,視學校布置的作業為點心,似乎有些本末倒置。其次,匆匆忙忙地惡補作業,極易引發家庭矛盾。只要家長們端正認識,在制訂暑假規劃的時候,注意兼顧學習休息之間的關係,把握好度,不過度報班,自然就不會陷入惡補作業的窘境。

  新聞速遞:近日,一則農民工手捧兩塊紅磚朗誦的短視頻刷屏全網,視頻主人公李小剛以其富有磁性的嗓音把徐志摩的經典作品《再別康橋》演繹得十分動人。今年35歲的李小剛出生在陜西神木的普通農戶家庭,打小就愛鼓搗文字,還偷偷模倣名人大家的朗誦。

  北京青年報:短視頻和網絡直播的興起,打破了傳統社會的成名壁壘,讓一些小人物也有機會成為公眾注意力的焦點。在人們的刻板印象中,農民工大都幹著不太光鮮的重活、臟活和累活,和體面、風光的“專業范兒”播音員、主持人並無關聯;“農民工播音腔朗誦”以強烈的反差和對比,迅速走紅。長期以來,農民和農民工習慣了沉默和被代言,現如今,越來越多的農民和農民工開始用詩歌、播音朗誦、寫作等方式來表達自己、表現自己。農民工也有自己的精神世界。這邊廂,李小剛承擔著家庭的經濟功能,努力地掙錢;那邊廂,李小剛不願意“泯然眾人矣”,而是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人需要吃飯,精神世界也需要“營養輸送”;當精神訴求和情感需要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滿足,一些農民工便採取了“自我救贖”。欣賞農民工的詩歌、小説、播音朗誦等作品,正視農民工豐盈精神家園的需要,關注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尊重“平民表達”,是一個成熟社會應有的姿態。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徐可
【評上評】這樣的“自助餐心態”要不得-新華網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7641126439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