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又整新鞍馬蹄輕——內蒙古喀喇沁旗馬鞍山村脫貧調查
2020-10-07 12:22:20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新華社北京10月7日電 題:又整新鞍馬蹄輕——內蒙古喀喇沁旗馬鞍山村脫貧調查

  特約調研組

  馬鞍山村位于內蒙古喀喇沁旗,是燕山山脈七老圖山係深處的一個小山村,因村內有一座山峰形似馬鞍子而得名。這裏是革命老區、貧困山區,也是多民族聚居區和生態脆弱區。村裏每人平均耕地少,地力貧瘠,幹旱缺水,“一把鋤頭二畝田,面朝黃土背朝天”曾經是近400戶村民貧困生活的真實寫照。

(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村調研行·圖文互動)(1)又整新鞍馬蹄輕——內蒙古喀喇沁旗馬鞍山村脫貧調查

  喀喇沁旗馬鞍山村的山葡萄園。攝于2020年5月。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近年來,馬鞍山村以脫貧攻堅為契機,強黨建、整村貌、興産業、促增收,走出了一條立足自身實際、不斷增強發展能力的新路子。2015年,馬鞍山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9戶116人,貧困發生率10.4%,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僅4577元。2017年,實現整村脫貧出列。2019年底,全村除2戶3人因病致貧外,都擺脫了貧困,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654元。

  201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來到馬鞍山村考察調研,同鄉親們暢談脫貧攻堅,共話民族團結,給全村幹部群眾加油鼓勁。“陽光照耀馬鞍山,好馬更當配金鞍。”在總書記的親切關懷下,勤勞質樸的馬鞍山村人像跨上駿馬一樣,馳騁在新時代全面小康的大道上。

(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村調研行·圖文互動)(4)又整新鞍馬蹄輕——內蒙古喀喇沁旗馬鞍山村脫貧調查

  喀喇沁旗馬鞍山村村民在葡萄園採摘山葡萄。攝于2019年9月。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山葡萄做出大文章

  説起山葡萄,馬鞍山村可有一番故事。

  過去,這裏常年種植玉米、谷子、高粱,也嘗試過種植烤煙,種山葡萄想都沒有想過。2000年,村黨支部書記張國志通過外出考察,發現馬鞍山村一帶光熱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無霜期長、病蟲害少,特別適合山葡萄生長。于是,他先後引進雙紅、左優紅等優質葡萄品種進行試種,結果不僅色澤好、糖分足,而且營養價值高,很快就帶動本村、鄰村的農戶種植起來。高峰時期,本村及周邊種植面積過萬畝。種植戶多了,種植面積擴大了,逐步實現了統一購苗、統一澆水、統一技術指導,也為降低生産成本和擴大市場規模創造了條件。

  山葡萄主要是給有關廠商作原料。怎麼賣出好價錢,可讓村民們犯了愁。2009年前後,受市場變化影響,山葡萄大量滯銷,很多村民含著眼淚把葡萄樹刨掉。面對這種情況,張國志和村幹部們反覆合計,下決心籌資辦起了山葡萄專業合作社和葡萄榨汁廠,以每斤高于市場0.5元的保護價敞開收購本地種植的山葡萄。如此一來,村民們不用再操心銷售和儲存的問題,而是由合作社代表全村與酒廠洽談買賣,直接出售原酒。嘗到了甜頭的村民們乘勢而上,不久便通過引進社會資本、進行企業改制,興辦了金馬鞍葡萄酒業有限公司,自己發展成品酒釀制。

  有了自己的釀酒企業,村民的腦子更活了。如今,村裏山葡萄釀制出來的紅酒共20多個品種,高中低端都有。釀紅酒剩下的葡萄皮和葡萄籽再次發酵後又制成白蘭地,酒渣則做成飼料。在銷售上,除傳統渠道外,還依托電商平臺將銷路擴大到全國,村裏有四五十人更是利用社交軟件做起了微商,實現了“人人種,人人賣”。不僅如此,村裏還為客戶提供定制服務,並在山下建起紅酒莊園,吸引遊客前來觀光和體驗。

  通過實行規模化、延長産業鏈、提升附加值“三步棋”,馬鞍山村把葡萄架上的“紫珠珠”變成了老百姓腰包中的“錢串串”。

(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村調研行·圖文互動)(5)又整新鞍馬蹄輕——內蒙古喀喇沁旗馬鞍山村脫貧調查

  現在的喀喇沁旗馬鞍山村村貌。攝于2019年9月。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塞外美景喜迎八方客

  馬鞍山村旅遊資源豐富。離村1公里之外,就是素有“塞外小黃山”美稱的馬鞍山國家森林公園。雖然背靠“寶山”,村民們卻長期守著金飯碗吃窮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于毀林開荒、過度放牧,馬鞍山村一度水土流失嚴重。山上土黃色的“斑禿”隨處可見,原本茂密的植被變得不堪入目。大雨一來,山洪就跟著下來,路斷了、田毀了,牲畜也時常被衝走。回憶起這段往事,村民們説:“別説外來的人少了,就連本村人也都開始動了搬遷的念頭。”

  村“兩委”痛定思痛,響亮發出“要想生活變得富,轉變觀念大種樹”的號召,實行“誰栽、誰有、誰受益”,鼓勵村民在房前屋後、河灘大溝、荒坡野嶺植樹造林。幾年下來,全村新增造林2000多畝,森林覆蓋率顯著提升,現已超過90%。不光山上恢復了往日鬱鬱蔥蔥的景象,山下溝溝坎坎也都填滿了綠意,村裏村外一片田園好風光。過去多年難得一見的野豬、狐狸、狍子、山雞等野生動物多了起來,蕨菜、蘑菇、山白菜、哈拉海、苦嫩芽、榛子等山貨更是漫山可見。

  隨著自然生態的持續好轉,馬鞍山村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八方來客。有的到山裏來呼吸呼吸新鮮空氣,賞賞“塞外小黃山”的秀麗景致;有的衝著地道美味的農家菜肴,來村裏改善改善夥食、嘗嘗鮮;有的全家休閒自駕遊,走的時候還不忘帶幾瓶村裏釀造的紅酒,買幾筐山貨和土特産,回去饋贈親朋好友。

  看著遊客一天天多起來,幾戶村民率先辦起了農家樂、農家院。從招待客人吃一頓到留下他們住一宿,服務的內容越來越豐富。近到赤峰、通遼,遠到北京、承德、唐山、葫蘆島等地,慕名而來的遊客絡繹不絕。

  上了規模以後,村裏便組建了農家旅遊專業合作社,在農家樂、農家院的基礎上,依托馬鞍山景區生態景觀,積極打造紅酒莊園、汽車營地、射擊體驗場等項目。2019年,12戶農家樂、農家院戶均收入11萬元。不僅他們嘗到了甜頭,貧困戶也跟著“沾了光”,在農家樂打工,賣土雞蛋、山野菜,每年都能掙不少錢。

  説起近幾年村裏生態環境改善和鄉村旅遊發展,村幹部總結了3條經驗:一是植樹護山,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賴以生存的家園;二是發展特色經濟,讓原生態和“山字號”成為迎客招財的亮麗名片;三是全體參與、人人共用,鼓勵有膽子有見識的帶頭幹,引導貧困群眾跟著幹。

(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村調研行·圖文互動)(3)又整新鞍馬蹄輕——內蒙古喀喇沁旗馬鞍山村脫貧調查

  脫貧前的喀喇沁旗馬鞍山村村道。攝于2015年7月。新華社發

(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村調研行·圖文互動)(2)又整新鞍馬蹄輕——內蒙古喀喇沁旗馬鞍山村脫貧調查

  喀喇沁旗馬鞍山村硬化後的村道。攝于2016年6月。新華社發

  現代生活進山溝

  凡是到過馬鞍山村的人,都為這裏幹凈整潔的村貌、窗明幾凈的農舍、精神十足的村民、充滿現代氣息的生活而驚嘆。這幾年,為了讓現代生活進山溝,村裏在上級支援下,突出抓了提升村容村貌、試行垃圾分類、推進廁所革命3件事。

  在提升村容村貌方面,先是在各自然村修建水泥路,之後又為每家每戶鋪通水泥入戶路,硬化街巷8.9公里,243盞太陽能路燈分列道路兩側,群眾出行、遊客進村都更加方便。累計改造危房118戶,對32戶貧困戶、邊緣戶和低保戶的住房進行了修繕,居民住房條件得到顯著改善。同時,還實施了院墻改造、花墻修建等工程,田園風情十分濃鬱。

  在試行垃圾分類方面,按照有害垃圾、生活垃圾等制定了垃圾分類方法和公共衛生標準,將村莊衛生保潔納入村規民約,分片分區、厘定責任。村裏為此購買100個垃圾箱有序放在街角巷口,並配置小型垃圾清運車,由專人定時清運處理。為了讓村民養成自覺主動愛護公共衛生的習慣,還特別實施了物質獎勵辦法,規定垃圾分類收集達一定數量的可憑積分到“愛心超市”免費兌換生活物品。如今,講衛生、愛幹凈在馬鞍山村蔚然成風。

  在推進廁所革命方面,採用“戶承包、村集中、旗統一無害化處理”的模式,先從具備條件、積極性高的農戶中選擇53家,先期進行室內微生物降解和室外水旱兩用兩種類型的廁所改造。為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村“兩委”定期組織黨員幹部、村民代表到這些戶家中參觀。幾年來,越來越多的農戶響應,主動要求參與廁所改造。從旱廁到水衝、從戶外到室內、從蹲便到馬桶,小小廁所的變化,帶動了村民生活習慣和健康環境的新進步。

  馬鞍山下幸福長

  在馬鞍山村,村民們回憶起總書記考察時的親切話語,都特別激動,對總書記的愛戴之情、對黨的感恩之情和把總書記囑托化為實際行動的堅定決心溢于言表。

  馬鞍山村的探索和實踐,得益于村裏有一個帶領大夥脫貧攻堅、勤勞致富的好班子。在鄉親們飽受貧窮之苦的日子裏,是他們率先示范、大膽探索,為鄉親們找到一條行之有效的脫貧之路、發展之路。特別是在山葡萄大量滯銷的艱難時刻,是他們四處奔波跑銷售、找門路,讓數千畝葡萄樹避免了被刨掉的命運,護住了産業發展之根。也是在他們以身作則的帶領下,馬鞍山村鄰里和睦、村風和諧,鄉裏鄉親相互幫襯,先富帶後富,不落貧困戶。如今,連過去村裏一些公認的“懶漢”都變得勤快了,他們把自己穿著得幹幹凈凈,把家裏拾掇得井井有條。特別是在總書記實地考察之後,又有15名群眾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向組織表達了感黨恩、跟黨走、當先進、作貢獻的決心意願。

  馬鞍山的綠色沁人心脾,馬鞍山村的故事還在繼續。全村人都堅信,在黨的政策指引下,依靠自己的雙手,他們的生活就像他們愛吃的苦嫩芽一樣,在歷經短暫苦澀後必將越來越甜。

  相關連結:

  脫貧路上“跑”出幸福生活——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華溪村脫貧調查

  涼山深處“繡”美圖——四川昭覺縣火普村脫貧調查

  芝麻開花節節高——山西岢嵐縣宋家溝村脫貧調查

  壩上小村莊 闊步奔小康——河北張北縣德勝村脫貧調查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焦鵬
又整新鞍馬蹄輕——內蒙古喀喇沁旗馬鞍山村脫貧調查-新華網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658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