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黃玉印的扶貧“攻心計”
2019-10-15 14:37:54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新華社呼和浩特10月15日電 題:黃玉印的扶貧“攻心計”

  新華社記者丁銘、李雲平、魏婧宇

  4年前,剛到內蒙古自治區興和縣大庫聯鄉康卜諾村任駐村第一書記的黃玉印拿著自己設計的“貧困戶心理調查表”入戶走訪時,貧困戶笑他“城裏書記凈搞虛的”。4年來,黃玉印根據貧困戶的心理情況和性格特點,針對性地解決扶貧中遇到的問題,摸索出一套扶貧“攻心計”,村民們都説“黃書記的工作,件件都做在了我們的心坎上”。

  2015年,剛到康卜諾村的黃玉印在王家梁自然村入戶調查時,發現缺水是當地發展的最大阻礙。他決定申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為王家梁村通上自來水,但是他的方案卻遭到村民張志明的強烈反對。

  “通自來水方便生活又不用自己花錢,咋會有人不同意呢?”黃玉印怎麼也想不通。他多次走訪張志明的鄰居和親戚,得知張志明家中有口深水井,村民缺水時經常來他家借水,這讓他很有面子。他反對通自來水,是怕以後沒人來借水,影響他在村裏的聲望。

  摸清張志明的性格,黃玉印有了主意,“既然他好面子,就讓他在通自來水這件事上掙一個面子,這樣他就不會不同意了。”在開村民大會時,黃玉印安排張志明第一個發言表態。張志明覺得自己受到了重視,為了不掉面子,他當著全體村民的面同意了通自來水的方案,王家梁的自來水工程順利開工。

  只有12戶村民的卞家村,位置偏僻、可耕土地少,是康卜諾村轄內發展最慢的一個自然村。2017年,當地政府將卞家村列入異地搬遷項目村,準備將12戶村民遷入新村。

  然而異地搬遷規劃出來後,一多半的村民卻説不想搬走。黃玉印到12戶村民家了解他們的實際需求,發現村民們不願搬家的理由各式各樣,有的擔心新村沒地方養羊,有的老人不願離開祖輩留下的舊房子。

  養了60多只羊的薛鳳德多次表示不願搬遷,擔心到了新村沒地方放羊。他説:“我的舊房子加上院子有500平方米,根據政策搬到新房子後,房子加院子只有300多平方米,這麼多羊住哪兒?”

  “扶貧工作不能搞‘一刀切’,要考慮每個貧困戶的實際需求。”黃玉印説。他因戶施策,將薛鳳德等4戶養羊村民的新房子安排在新村四個角上,這裏向外延展的空間大,可以在墻外的空地上加蓋羊圈,方便進出放羊。

  對于安土重遷的老人,黃玉印則是給老人講新村的好處。“老房子住了幾十年,墻也軟了,地也軟了,這麼大年紀住著不安全。到了新房子,磚墻結實又保暖,還通了自來水。”

  黃玉印因人而異進行思想工作,12戶村民最終全部同意搬遷。搬到交通便利的新村後,村民外出打工更為方便,每名勞動力每年的務工收入平均比之前多了3000多元。

  在黃玉印的筆電上,密密麻麻記錄著全村人的性格和家庭情況:誰膽子小,發展産業要多鼓勵;誰比較莽撞,要提醒他不要蠻幹;誰在村裏人緣好,可以發揮帶頭作用;誰和誰家有矛盾,要避免兩家起衝突……

  “扶貧工作是個精細活,遇到的情況千頭萬緒,但是根據大家的性格和家庭情況,能夠找到打開心結的鑰匙,柔性地解決問題。”黃玉印説。

  康卜諾村剛開始養牛脫貧時,有的村民膽小不敢嘗試,擔心養不好賠錢,黃玉印向他們介紹補貼政策和養殖保險情況,鼓勵他們進行養殖;有的村民盲目擴大養殖,黃玉印又向他們介紹市場規模和風險情況,建議他們減量提質。目前,全村有47戶貧困戶家裏養著“脫貧牛”,每頭牛每年能帶來6000多元的收入。

  黃玉印通過“攻心計”,將扶貧工作做到了百姓心坎上。他根據村民的需求,引入馬鈴薯種植與加工、黃牛養殖等産業,為貧困戶開辟穩定的增收途徑,目前康卜諾村58戶貧困戶已有37戶脫貧,剩下的將于今年底實現脫貧。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施歌
黃玉印的扶貧“攻心計”-新華網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601125106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