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香港社會熱議深圳新定位 盼香港恢復秩序把握機遇
2019-08-20 00:05:00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新華社香港8月19日電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援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18日正式發布後,在香港社會引發熱議。香港各界認為,國家大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區內城市帶來巨大發展機遇,希望香港別再沉湎于紛爭內耗,盡快恢復秩序,把握機遇,與大灣區內其他城市共謀發展。

  《大公報》19日發表社評指出,長期以來,香港作為中國的“窗口”,被賦予重要角色。今年2月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也將香港視作區域“龍頭”,給予政策傾斜與支援。但是,再好的環境、再多的關顧、再大的支援,也敵不過自我沉淪。

  社評指出,香港的優勢在于法治、開放,但持續的暴力示威正讓優勢消失。香港如果繼續在暴力示威、內鬥內耗中沉淪,失去的不僅是經濟發展和國際聲譽,更是下一代的未來。聚焦經濟,改善民生,抓住“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才是香港要走的正路。

  《香港商報》時評指出,香港違法暴力事件不斷,已嚴重傷害經濟民生,讓全社會付出沉重代價。廣大市民必須挺身而出向暴力和違法説不,共同努力讓社會盡快恢復法治和秩序,以免自毀家園。

  時評指出,聚焦發展才是香港的立身之本和解決各種問題的辦法。此時正是百舸爭流、各盡其能、全力共同推進建設大灣區的時刻。深圳如虎添翼,正增強核心引擎功能,促聯動發展,為大灣區建設作出先行示范區的積極貢獻。香港本應齊步同進,合作下好大灣區這盤世界級大棋,共用紅利,但眼下卻陷入違法暴力亂局中不能自拔,若再不奮起,其惡果不僅是自己發展不好,還可能拖了大灣區發展的後腿。

  《星島日報》社論指出,香港的法治已因暴力不斷升級而受創,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正面臨挑戰,國際航運中心地位也受到衝擊。更令人憂心的是,一些激進示威者認為通過“自殘”式抗爭就能引起注意,甚至解決問題,實際上極為不智。香港現存經濟與治理問題的解決,只有依靠發展,而不是內耗,不是停滯,更不是倒退。

  香港經濟學會顧問劉佩瓊表示,從《意見》來看,深圳未來在創新和開放領域、社會治理和城市改革方面都將有大力發展。相比之下,香港本來具有很多發展優勢,但目前的社會事件對這些優勢有所破壞,可能對香港的發展形成限制。

  她認為,在國家大力支援深圳開放的形勢下,香港還可與深圳加強合作。香港目前要做的事,要以停止暴力違法行為為前提,不能再破壞正常的經濟活動、社會秩序和國際形象。

  香港經濟學家、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表示,《意見》提升了深圳的戰略定位,“先行示范區”有助深圳與香港進一步互聯互通,未來港深的融合將進一步加強,尤其是可以吸引更多香港金融、科技人才前往深圳工作和生活,有助深圳成為國際一流的創新科技中心。

  他認為,香港的混亂情況如果持續,將嚴重影響其經濟和金融發展,動搖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深圳未來在融資和金融方面可以做得更多,不管是在金融創新、特色金融,還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都有非常大的潛力。這種情況下,香港必須盡快停止暴力,把精力放回發展方面。只要眾多港人取得共識,重歸經濟發展、民生問題,香港未來依然是一塊得天獨厚的福地。

  香港資深銀行家溫天納表示,香港社會一定要盡快回歸理性,停止不必要的爭端。暴力行為對整個社會的發展都有不利影響。他希望香港社會盡快回到經濟發展的正題上來,更多與深圳等城市互補優勢,發揮協同效應,這樣才能使香港經濟發展再上一個臺階,更好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中。

  在一些在深圳創業的港人看來,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不僅將為在深圳發展的港人帶來更多機遇和便利,也將為深港未來共同發展帶來新方向。

  在深圳前海創業的李德豪説:“建設先行示范區,深圳將會更加開放,更加國際化,會有更多資源匯集到這裏,我們的機會更大、平臺更大,這對我們這些香港創客無疑是巨大利好。”

  在深港兩地開設物流公司的黃鵬表示,《意見》在促進深圳與港澳金融市場互聯互通、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圳工作生活等方面都有推動作用。香港應該盡快恢復秩序,搞好經濟和民生,加強深港交流合作,與深圳一同做大市場,發展壯大。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徐海知
香港社會熱議深圳新定位 盼香港恢復秩序把握機遇-新華網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489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