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江源科考隊裏的年輕人
2019-08-18 11:49:07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新華社西寧8月18日電(記者李思遠 李勁峰 吳剛)蒼茫江源,蘊藏著無窮的奧秘。

  在由長江科學院牽頭的2019江源科考隊中,“80後”和“90後”博士已成為科研主力。這些年輕科研工作者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難,持續開展科學監測和研究。他們青春活力的臉龐,堅持不懈的身影,也變成了高原上一道靚麗的風景。

  “博士漁夫”的愛

  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長江科學院科考隊員李偉在科欠曲採集魚類樣本(8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不好,防水服進水了!”在海拔4800多米的長江南源當曲,“80後”隊員李偉大叫著從河裏跳出來,解開胸前的防水服,許多河水流了出來。

  為了獲得第一手的數據,李偉用防水服和潛水面罩把自己包得嚴嚴實實後,彎著腰把頭深深地埋入河流中,認真觀察魚類形態和産卵場底環境。由于頭埋得太深,河水從防水服胸前的介面漏進去。盡管衣服已經被打濕,他把水倒出來後不顧低溫,仍然跳入水中繼續工作。

  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長江科學院科考隊員李偉在科欠曲採集魚類樣本(8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1985年出生的李偉是長江科學院水生態所的一名博士,主要開展高原魚類的棲息地研究。為了獲得研究所用樣本,他練得一手撒網捕魚的本領,被同事稱為“博士漁夫”。

  今年4月,李偉提前抵達長江源地區,考察高原魚類越冬場。當時玉樹遭遇雪災,冰雪融化時間相對推遲一個月,考察車輛行走在大雪覆蓋的高原,道路時隱時現,隨時有“趴窩”的危險。

  “流著鼻涕,吹著呼嘯的冷風,還被藏在鞋子裏的木蜂蜇傷,夜晚在零下30℃的野外過夜,大自然的殘酷讓我産生了強烈的恐懼。”李偉説,最終,他挺了過來,並發現了魚類的越冬場。

  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長江科學院科考隊員李偉在科欠曲採集魚類樣本(8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經歷的困難,讓李偉對江源的愛更加深沉。他説,快熬不住的時候,往往就有不期而遇的發現:獲得豐富的實驗數據,科學問題得到解答,知識體係得到豐富。“正是這些,一直激勵著我堅持下去。”

  “女漢子”的堅持

  “讀本科的時候就想去三江源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現狀調研實踐活動,無奈因為沒有後勤和醫療保障計劃就擱淺了。然而深入江源科考一直是我的夢想。”大學主攻治河專業的閆霞説。閆霞是長江科學院河流所的一名在讀博士,也是本次科考隊兩名女隊員之一。

  盡管是第五次上青藏高原,但閆霞依然遭遇了嚴重的高原反應,血氧含量一度掉到正常人的一半。在海拔3800米左右,大腦由于缺氧脹痛,隊裏擔心她身體狀況,建議她提前返回西寧。聽到要安排她提前返回,閆霞的淚珠直打轉,“我還是想堅持,實在受不了了再説。”

  “我必須堅持下去。”閆霞説,“江源河流監測站點少,相關水文數據長期空白。而每多一次採樣,多一次分析,就能填補江源徑流泥沙數據的一份空白。”

  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長江科學院科考隊員閆霞在科欠曲記錄測量數據(8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4000米、4500米、5000米,隨著海拔不斷升高,閆霞忍受著高原反應,一直堅持完成了18個觀測點涉及幹支流12條河流的測量和採樣,描繪了江源大小河流的徑流與河床地貌情況。她像男隊員一樣,攜帶著眾多儀器設備爬上爬下,成為大家眼中的“女漢子”。

  “對女隊員而言,江源科考最大的挑戰不是高反,而是上廁所。”閆霞介紹,江源天氣格外幹燥,野外沒有廁所,她只能選擇“當駱駝”,白天不敢喝水,忍受一路幹渴。

  閆霞對記者説,持續多年科考江源,除了一點點積累河流的基本資料外,最高興的事就是看到人們保護江源的意識越來越強。與此同時,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江源生態環境和河流管理保護工作也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這激勵我們科研工作者不斷去研究,提出適應性保護策略。”

  “泥巴博士”的夢想

  孫寶洋是長江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博士,也是科考隊唯一的“90後”。第一次參加江源科考的他主要研究凍融對江源土壤可蝕性的影響機制。

  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長江科學院科考隊員孫寶洋在聶恰曲採集水生植物(8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土壤侵蝕的研究主要是和泥巴打交道。”孫寶洋説。江源科考機會來之不易,每到一個採樣點都要緊張有序地進行土壤原位測試和樣品採集,每個樣點要採集2到4個土樣,“採樣是個體力活,不僅要爬高爬下,還要用錘子將土鑽打進30釐米的土層裏。經常取完一個樣品就頭昏眼花。”

  植被生態調查也是此次江源科考的重要內容之一。孫寶洋也會協助同事做好植被樣方調查,詳細記錄樣方內的植物組成、植株高度、物種多度、分蓋度和總蓋度等指標,還要調查土壤類型、幹擾程度、坡度和坡向等生境指標。“小小的1米×1米草地樣方常常要統計一兩個小時,蹲的時間久了,站都站不起來。”孫寶洋説。

  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長江科學院科考隊員孫寶洋在牙哥峽取土樣(8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江源風光旖旎,但又十分脆弱。高原土壤形成時間異常漫長,一般是平原地區的數十甚至數百倍。”孫寶洋説,“通過和同事的調查發現,目前,江源地區植被生態環境狀況良好,但局部地區仍有沙化趨勢。”

  孫寶洋説,地表植被一旦被破壞,表層的土壤就會裸露,土壤侵蝕將加劇,生態係統也會遭受不可逆轉的破壞。孫寶洋就讀博士期間主要從事黃土高原土壤侵蝕的研究,對生態係統退化後的景象深有感觸。

  “近些年,長江科學院連續數次對江源的科考已經積累了大量基礎數據,也較為全面地掌握了江源地區以水生態係統為主的生態環境變化規律及趨勢。本次科考我不僅對江源有了初步了解,還感受到了科考前輩們攻堅克難的科學態度和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孫寶洋説,讓江源永葆生機和活力,是研究江源的水利科技工作者的夢想與目標。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瓊
江源科考隊裏的年輕人-新華網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7651124889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