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漫漫長徵過六盤 軍民魚水情深重
2019-08-16 19:10:43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新華社銀川8月16日電 題:漫漫長徵過六盤 軍民魚水情深重

  新華社記者任瑋

  二萬五千里長徵,艱難險阻路難行。紅軍在沿途百姓的傾力相助下,走完了艱苦卓絕的漫漫徵途,一路上留下不少軍民魚水情深的故事,直到今天,聽來依然令人感動。

  一碗水就是最珍貴的心意。

  寧夏南部山區,曾經十年九旱,水貴如油。走十幾裏山路去溝裏抬水,在水窖裏儲存雨雪水,是幾代人揮之不去的吃水記憶。

  “院門可以不上鎖,水窖一定鎖起來”“天旱窖枯水斷流,麻雀渴得喝柴油”……旱垣缺水,來過方知。

  80多年前,紅軍長徵經過寧夏六盤山區,幹旱缺水成為戰士們遇到的大難題。在很多村莊,找水比找吃的還難。

  《親歷長徵——來自紅軍長徵者的原始記錄》一書中,有一篇回憶中央紅軍經過寧夏彭陽縣的文章寫道:“這次宿營,不但無房子住,而且沒有水喝。過去夜行軍,露營和吃不到晚飯是曾經有過的,但連冷水都找不著喝這卻是第一遭。”

  軍紀嚴明的紅軍戰士寧肯到野外去找能喝的水,也不輕易動用老百姓的水。

  “聽我爺爺説,當時他們看到紅軍就趴在澇壩跟前拿茶缸舀水喝。”彭陽縣城陽鄉長城村村民趙文禮説,澇壩就是露天水池,水質渾濁,很多時候甚至就是泥水。

  軍愛民,民擁軍。看到紅軍愛護百姓、秋毫不犯,當地群眾很受感動,有些村民在用水困難的情況下,還主動把自家的水讓給紅軍使用。

  “老人們説,即使吃水緊張,村民還是燒一些開水送給紅軍。雖然不夠喝,好歹解解渴。”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青石村村民何秀明説。

  在旱垣上,一碗水,就是最珍貴的情意。這份軍民魚水情也成為長徵過六盤時的一段佳話。

  為了今後不再吃帶泥的馬鈴薯。

  1935年10月,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等率領中央紅軍行至彭陽縣長城垣一帶。當時這裏土地貧瘠,種莊稼幾乎十種九不收,多數百姓只能靠種植馬鈴薯來解決溫飽。

  “那年月百姓家裏都缺糧,但還是想方設法賣給紅軍一些馬鈴薯。”彭陽縣博物館副館長楊彥彬説,部隊雖然有了口糧,但旱垣缺水是個大麻煩,馬鈴薯沒法清洗,只能簡單擦一擦,連皮帶泥煮。

  毛澤東警衛員吳吉清所著《在毛主席身邊的日子裏》有一段描寫,説的就是當時炊事員因為找不到水,只好將馬鈴薯連泥帶土燜熟了,分給每人一茶缸子。主席和大家一樣,也只分到一茶缸連泥帶土的馬鈴薯。

  帶泥的馬鈴薯吃得人滿嘴沙,但一想到這馬鈴薯説不定就是百姓明天的口糧,戰士們心生感動。

  “紅軍戰士們看到當地百姓生活非常貧苦,家家是土炕無席,缺吃少穿,不少十七八歲的大姑娘因為沒有褲子穿,常年躲在窯洞裏,很多紅軍戰士脫下自己的衣服送給老鄉。”楊彥彬説,這些都是軍民魚水情的真實表現。

  把根據地鞏固起來,把日本帝國主義趕出中國,解放全中國的老百姓,讓他們以後都過上幸福生活,不用再吃帶泥的馬鈴薯。帶著這樣樸素又崇高的信念,休整完畢的紅軍又出發了。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成嵐
漫漫長徵過六盤 軍民魚水情深重-新華網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9951112488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