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奮鬥者的告慰 後繼者的拼搏——來自抗戰紀念地的致敬
2019-07-07 17:45:55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文互動)(1)奮鬥者的告慰 後繼者的拼搏——來自抗戰紀念地的致敬

7月7日,參觀者在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前留影。新華社發(崔凱 攝)

  新華社北京7月7日電 題:奮鬥者的告慰 後繼者的拼搏——來自抗戰紀念地的致敬

  新華社記者

  7月7日,“七七事變”發生地——北京西南的宛平城在初夏時節顯得十分靜謐。82年前,盧溝橋畔的槍炮聲拉開了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序幕。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82年來,歷史從未被忘記。

  今天,當紀念鐘聲再次響起,先烈們又一次受到接班人的致敬。在抗日精神激勵下,來自北京、南京、瀋陽等抗戰紀念地的後繼者們正用拼搏的新成果告慰英靈。

  展覽出新 英烈得以崇尚

  抗戰英烈的事跡和精神,值得國人世世代代銘記。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不斷出新的展覽推動抗戰精神得以傳揚,鼓舞著民族奮進的士氣。

  利用先進科技鏡像手段呈現的《新民主主義論》,場景復原可觸摸的延安文藝座談會情景……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7日開展的《為抗戰吹響號角——中國共産黨與抗戰文化》展覽中,210余幅照片、240余件(套)文物集中展示了中國共産黨推動抗日文化統一戰線建立的偉大歷程。

  “崇尚抗戰英烈,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就是在履行和強化紀念館的育人使命。”抗戰館副館長董立新説,舉辦這些展覽,就是要加強對抗戰英烈事跡和精神的宣傳。

  弘揚抗戰精神,為在新時代的奮鬥者提供精神動力,日益成為各地抗戰紀念館的責任擔當,也促使他們不斷在創新中完成使命。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館長范麗紅説,抗戰主題博物館應該責無旁貸地成為中國夢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隨著文物不斷徵集、展覽不斷出新,走進紀念館接受抗戰精神洗禮的人數不斷增加。抗戰館今年上半年日常接待參觀者超過60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約20萬人次;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今年上半年接待觀眾就達90萬人次,接近開館以來全年接待觀眾的平均人次;2019年上半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參觀者達404萬人次,超過2018年同期348萬的參觀人次。

(圖文互動)(2)奮鬥者的告慰 後繼者的拼搏——來自抗戰紀念地的致敬

7月7日,參觀者在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外參觀。新華社發(崔凱 攝)

  形式豐富 紅色文化流入青少年心田

  紀念館裏豐富的抗戰紀念教育資源,讓參觀者接受了一堂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形式豐富的體驗活動讓歷史教育更鮮活、更深刻。

  如何讓更多的孩子走進博物館,是范麗紅近年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2016年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建成開放了以抗戰歷史為主題的兒童體驗館。

  在紀念活動上朗讀先烈家書、參觀後給英烈寫一封信,書信正成為抗戰館開展各類活動的重要載體。董立新説,近年來抗戰館重視家書的育人功能。書信、家書能將家風教育與抗戰情懷結合,將紅色基因的傳承蘊藏其中。抗戰館還注重館校合作,通過建立抗戰精神志願服務團、抗戰宣教小分隊、抗戰詩書誦讀基地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以英雄為榜樣。

  2016年初,即將從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任上退休的朱成山,帶領一支包含“90”後大學生志願者的研究團隊,詳細了解受害家庭在受害前後的生活情況等,最終調查內容集結成《歷史與記憶——117戶南京大屠殺受害家庭(族)微觀史調查與研究》出版。

  “他們經歷了比我痛苦萬倍的人生,卻比我萬倍熱愛這個世界。”參與項目的大學生耿嫣然感慨道,“我很慶幸採訪了他們,他們改變了我的許多看法,我變得更加喜歡這個世界了。”

  堅持拼搏 新時代的新一輩以驕人成績告慰先烈

  “不忘昨天的苦難輝煌、不負今天的使命擔當、不愧明天的偉大夢想。”董立新説,“先烈之所以奮不顧身是為了國家更富強,對英烈最好的告慰是給英烈一個最好的國家。”這道出了眾多抗戰館工作者的感悟。

  抗戰館講解員楊艷喆每天都要為絡繹不絕的參觀者講解,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生畢業的她目前已經成長為全國金牌講解員。她説:“在這裏工作讓自己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很強烈,希望通過我的工作讓更多人了解英烈、尊崇英烈。”

  在距盧溝橋數十公里的北京大興,被稱為“金鳳凰”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將于今年9月底正式通航。

  “我從先烈的身上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工作中自己也用這麼一股勁,來做好每件事情。”參與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建設的中建二局員工張敬宜説。張敬宜的爺爺張廷銓在新中國成立前曾經是一名戰士,後來轉業成為新中國第一代建設者。

  “建築工地的混凝土需要人工攪拌,小夥子們用布把手包住,用鐵鍬攪拌,不到半天的時間,手就會被毫不留情地凍傷。”張敬宜通過爺爺的記錄本感受到當年工作的艱辛和老一輩建設者的堅持。

  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建築工地上,張敬宜正用VR眼鏡對新工人進行安全教育。他們一家三代先後參與了一汽、大亞灣核電站、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等國家重大項目建設。“無論時代怎麼變,艱苦奮鬥、攻堅克難是我們同樣具備的品質,這是對老一輩最好的致敬。”(執筆記者樊攀 記者孫琪、趙洪南、邱冰清、李嘉瑞)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陽
奮鬥者的告慰 後繼者的拼搏——來自抗戰紀念地的致敬-新華網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640112472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