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安徽小崗:“改革第一村”的秋味別樣甜
2018-09-23 19:17:41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合肥9月23日電 題:安徽小崗:“改革第一村”的秋味別樣甜

  新華社記者高敬、張康喆、姜剛

  23日秋分,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這一天,安徽省滁州市的慶祝現場熱鬧非凡,這裡正在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農民歌會。

  現場有幾位身披紅綬帶的特殊觀眾,他們就是來自“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鳳陽縣小崗村的大包乾帶頭人。當年按下紅手印的地方,就是嚴立華家的草房。相比40多年前的苦日子,已經74歲的嚴立華説,如今的生活真是甜得“滿足又滿足”。記者在金秋季節來到小崗村,感受到了這裡豐收的別樣甜味兒。

  9月21日下午,“小崗村首屆農民豐收節——優質稻米品鑒會”熱熱鬧鬧地開始了。大約10種新米做成的米飯供人們品鑒,要評選出3個最受群眾認可的品種。

  這是北大荒集團在小崗村迎來的首次水稻收穫。對北大荒集團七星農場駐小崗村技術負責人趙明武來説,看到人們對自己種的大米點頭稱讚,心裏實在是一種酸甜交織、説不清楚的滋味兒。

  今年,北大荒集團在小崗村建起了500多畝的現代化水稻生産基地。記者在現場看到,一塊塊整齊的稻田裏,飽滿的稻穗早已沉甸甸的,稻浪滾滾,美不勝收。

  “我剛看到這塊土地的時候,真有種想哭的感覺。”回想起年初的情景,趙明武仍然感慨萬千。水是水稻的“命根子”,但這裡原本是一塊旱地,坡度大、用水難。從最高處到最低處,落差足有8米多。

  開溝、鋪管,從幾十里以外的水庫調來了水,整地卻是個讓他頭疼的大難題。拖拉機不行,就用挖掘機。乍看上去平整的地,一放水,又出現問題。光整地一項,他們就足足花了70天時間。整地破壞了土壤原來的肥力分佈,他們又給每畝地使用了160公斤生物有機肥來平衡肥力。

  村裏人一度質疑:“你們搞不贏吧?”嚴立華家的幾畝土地也流轉出來種上了水稻,他沒事兒就會去稻田轉轉。“想不到他們把地整得那麼好,水稻長得這麼喜人,那稻田多漂亮啊!”

  如今,金黃的稻田就是最好的回報。趙明武説,小崗村在農業社會化服務上有優勢,分工細緻。食品工業園也已有兩家企業入駐。同時,北大荒的農業種植技術恰好能與小崗村農村改革的需要相結合。

  站在稻田邊,趙明武笑着説:“本來覺得這地第一年種水稻,畝産能達到800斤我們就知足了,現在看畝産千斤也不滿足!”

  跟趙明武一樣嘗到豐收甜頭的,還有小崗村梨園公社種植基地負責人黃慶昶。

  記者來到他的梨園時,只見一箱箱重量不等的“大吉梨”整齊地碼放好,等着發往消費者手中。隨手拿起一隻黃澄澄的梨子,嚯!竟然比記者的拳頭還大出一大圈,足有一斤半重。

  黃慶昶可以説是一個“新小崗人”。10年前,已在無錫擁有穩定生活的黃慶昶來到小崗村,全身心地投入到這片梨園中,一幹就是10年。

  從土地流轉到種樹管樹,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跟種糧食當年見效益不同,種果樹更需要耐心。前幾年,梨園基本都在投入階段,談不上啥利潤。

  這個秋天,黃慶昶的梨園迎來了歷史性轉折——已經成熟的200畝梨園收了近50萬斤梨子,産量上了一個“大&階”。前來採摘、訂購的顧客越來越多。他還借助網上電商&&,每天根據訂單數量採摘、裝箱、發貨。此外,梨園還摸索對梨子進行深加工,將其製成梨膏、梨酒等。他的生産型生態休閒農莊已經見了雛形。

  “今年不僅梨子收成好,而且多元業態逐漸穩定下來,梨園由投入開始向産出轉折。”黃慶昶欣慰地説,今年真的是“豐産又豐收”。

  梨園的發展也為當地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今年71歲的杜永順,2011年起便將自家的25畝地流轉給梨園,不僅不再操心種田的活計,還在梨園打工,拿起了“年薪”。

  “過去下雨往田裏跑,現在下雨往家跑。我們既能拿地租,又能拿工資,合適得很。”他説。

  漫步小崗村,人們不時聞到桂花香,這縷縷香甜,正如小崗村人在這個金秋收穫的好日子那樣甜美。

+1
【糾錯】 責任編輯: 尹世傑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融合月餅暢銷新疆邊境小城
融合月餅暢銷新疆邊境小城
中國海軍艦艇首次訪問委內瑞拉
中國海軍艦艇首次訪問委內瑞拉
上海至香港首列高鐵開通運行
上海至香港首列高鐵開通運行
浙江平湖舉辦精品瓜燈展
浙江平湖舉辦精品瓜燈展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6661123473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