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從果蠅處見微知著——記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2017-10-03 00:48:38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北京10月2日電 從果蠅處見微知著——記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新華社記者彭茜 李驥志

  一只小小的果蠅體內,竟有揭示人類生物鐘機制的基因密碼。

  三位“40”後美國科學家歷時幾十年,從果蠅處見微知著,發現了其中的奧秘。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2日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傑弗裏·霍爾、邁克爾·羅斯巴什和邁克爾·揚,以表彰他們在研究生物鐘運作的分子機制方面的成就。

  科學家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開始了生物鐘相關基因的研究。但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出生于1940年代的這三位美國科學家才從果蠅中分離出一種能夠控制晝夜節律的基因,由此逐步揭示了生物鐘的奧秘。

  羅斯巴什:“你是在開玩笑嗎”

  73歲的邁克爾·羅斯巴什的生物鐘在淩晨五點零九分被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打亂了。

  “一般來説,固定電話在那個時候響起,多半是因為有人死了,”他告訴美聯社記者。在睡夢中驚醒,得知自己摘得諾獎後,他先是沉默了一陣子,然後説:“你是在開玩笑嗎?”

  瑞典中央通訊社援引羅斯巴什的話説,他接到電話後穿著睡衣和妻子坐在沙發上,“大腦一片空白,還沒顧得上告訴同事們,甚至還沒來得及喝上一杯咖啡。”

  等他終于反應過來時,他説:“我特別高興,為這個領域感到高興,為果蠅感到高興。對學校來説這也是很棒的事情。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他看來,這樣一項基礎研究發現能夠引起關注令人欣慰。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羅斯巴什稱自己與一同獲獎的霍爾既是好友,也是非常長久的完美合作夥伴。

  羅斯巴什出生于美國堪薩斯城,1970年從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隨後3年在英國愛丁堡大學做博士後。自1974年起,他一直任職于美國布蘭代斯大學。1982年,他開始了針對生物鐘的相關研究。

  霍爾:“這些有趣的小生物”

  72歲的傑弗裏·霍爾在談及自己的研究生涯時,除了要感謝自己在求學階段的列位導師,還要特別感謝果蠅。

  “它們其實是非常復雜的生物體,其構造精密而有趣,”傑弗裏此前接受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採訪時説,他坦言隨著研究的深入,他“愛上了果蠅”。

  霍爾1945年出生于美國紐約。他的父親曾是美聯社記者,不過霍爾沒有子承父業,而是在一位果蠅遺傳學家的引導下踏上了基礎生物學研究之路。

  他于1971年從美國華盛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71年至1973年在加州理工學院做博士後,1974年加入布蘭代斯大學。

  2002年起,他開始在緬因大學任教。那時他住在一處荒無人煙的地方,每天騎著哈雷摩托車去上班,他説這除了能往返160多公里體驗荒野,還能在集中精力駕車時暫時拋掉實驗室的煩惱。

  揚:“達爾文的啟示”

  68歲的邁克爾·揚回憶,他曾經每天都要和同事們安排一批果蠅模擬體驗從紐約到舊金山的時差。

  他的實驗室中有兩臺冰箱大小的培養箱,一臺貼著“紐約”字樣,另一臺貼著“舊金山”。培養箱裏的燈早上六點開,模擬日出,晚上六點關,模擬日落。這些需要“倒時差”的果蠅幫助他揭示人體生物鐘的秘密。

  揚1949年出生于美國邁阿密,盡管他的父母僅高中畢業,並無科研背景,但卻一直支援他對科學的興趣。他們為揚買了天文望遠鏡,並包容了他的化學實驗設施對地板的“毀滅性打擊”。

  “我十二、三歲的時候,父母給我買了一本講達爾文進化論的書,當中有關于生物鐘如何控制花兒開放和鳥兒、昆蟲遷徙的描述,並提到這一機制還是個謎,”揚在獲得2013年邵逸夫生命科學及醫學獎時回憶道。自家後院裏一株白天閉合、晚上綻放的花朵更讓他決心探索其中的奧秘。

  1975年,揚從美國得克薩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75年至1977年,在斯坦福大學做博士後研究。1978年起,他任職于美國洛克菲勒大學。1983年,揚的研究小組在洛克菲勒大學進行了一項試驗,觀察由于基因突變而作息紊亂的果蠅。

  經過連續四個晝夜的觀察記錄,用掉了6米多厚的圖表紙後,揚終于確信,他們將調控生物鐘的基因成功轉移到了本已生物鐘混亂的果蠅體內,使它們恢復了規律作息。這次實驗一發不可收拾,在接下來的30多年裏,揚在這一領域的研究中越鑽越深。

+1
【糾錯】 責任編輯: 侯強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金秋賞菊圓明園
金秋賞菊圓明園
各地景區迎來客流高峰
各地景區迎來客流高峰
托斯卡納舉辦“英雄”復古騎行
托斯卡納舉辦“英雄”復古騎行
全民健身:喜遊柳江慶“雙節”
全民健身:喜遊柳江慶“雙節”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9922112175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