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農業現代化要先做人的文章
2017-08-21 09:28:44 來源: 農民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因為網絡直播種谷子,太行山革命老區的農民魏寶玉成為了網紅,嶺頭村悄然發生了變化,老農民用起了智能手機;面朝黃土背朝天等人到府收購的銷售歷史被終結;按照訂單種植生産、農産品預售等商品經濟的時代特徵已在老區乍現。

  要擺正農業與農民的關係,重業必先重人。有了魏寶玉他們的現代化,嶺頭村的農業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水到渠成,也説明瞭這一點。

  傳統小農和老農民種地是中國國情,也是今後農業發展繞不開的階段。“小而老”為主體的農民隊伍是農村人才的存量,也是現代要素向農業集結的承接終端。農民如果對理念、技術、資本、市場等現代化要素處于無應答狀態,這些要素無法實質性進入農業,就很難發揮效應,農業的現代化就打不通“最後一公里”。

  所以,農業現代化的大文章實質是做好“人”的文章,做好“人”的文章首先要盤活存量。讓年輕高知人才向比較效益低下的農業集聚並不容易,客觀上也不符合市場規律。當下,突破瓶頸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啟蒙傳統小農和老農民,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

  嶺頭村的變化正是內生動力激發的結果。人叫人幹人不幹,政策調動千千萬。魏寶玉從模倣開微店到模倣直播和其他村民試水開微店,經歷了從政府組織農民到農民自己組織起來的過程,也完成了農民主動作為的動員。

  這件事給我們的啟示是,要想盤活農村人才存量,就要提升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激發其內生動力,核心是要提高傳統小農和老農民的綜合素質。經歷了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面發生了變化,單純的裝備投入和外力驅動已經很難承載現代農業的新任務、新使命。農業後現代化主要是靠新理念、産業鏈延伸、品牌化等軟實力要素來完成支撐,而沒有農民的綜合素質提升,這些都很難實現。

  只要在人的心裏播下現代化的種子,太行山再高,也攔不住農民覺醒和改變的步伐。

  (吳晉斌)

+1
【糾錯】 責任編輯: 李楠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黃龍飛瀉”
    “黃龍飛瀉”
    “發現”號在西太平洋採集到海蛇尾
    “發現”號在西太平洋採集到海蛇尾
    安徽黃山:雨後齊雲山現壯美雲海
    安徽黃山:雨後齊雲山現壯美雲海
    “飛”進東湖
    “飛”進東湖
    01016006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1514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