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院士風范,光風霽月
2017-10-16 08:25:07 來源: 廣州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假如你有880萬元存款,卻身染重病、來日無多,剩下的時光你會怎麼度過?

  彌補遺憾?及時行樂?每個人都會有各自的選擇。而87歲的中科院院士盧永根選擇將880萬元積蓄全部捐出,無償獻給教育事業,作為“最後的貢獻”。

  看過他的故事,很多網友“淚目”了。尤其這樣一幅畫面堪比“催淚彈”——盧永根家中擺設還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破舊的木沙發,老式電視,鐵架子床銹跡斑斑;去過他家的人,都會産生一種印象,“家徒四壁”……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個為科研奉獻了一生的老人,始終過著清貧的生活,即便走到生命的尾聲,所思所想,依然是發揮光和熱!

  其實,這樣的“院士風范”我們並不少見。92歲的崔昆院士一件襯衫穿30多年,卻累計捐款400余萬元,甚至將自家的轎車都捐出去;93歲的黃旭華院士55年沒進過理髮店,全靠夫人在家“幫忙”;已故的徐祖耀院士,起居室狹小不堪,找不到一件像樣的家具,而他卻累計捐出500余萬元……在這些老科學家眼裏,財物重于泰山,一粥一飯、一絲一縷都不敢浪費;財物也輕于鴻毛,當他人、社會有需要時,他們可以不計得失、傾囊相贈。

  這些可愛、可敬的人,為什麼頻頻打動人心?因為人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癡”的力量。因為“癡”,他們對科研以身相許、兢兢業業。就像盧永根為了水稻研究,年過七旬依然翻山越嶺,尋找珍貴的稻種;印遇龍院士平時身著衝鋒衣、腳蹬運動鞋,以備隨時進豬欄工作;趙淳生院士為了研究超聲電機,三餐不定時,有時燒一鍋粥和菜,吃上一周……“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他們癡心於工作、癡情于事業,也因此能在各自的領域建下不朽的功業。

  同樣因為“癡”字,他們往往心無雜念,淡泊名利,科研中不務虛名、沉心實幹,生活中低調簡單、樸實無華。在日常生活中,他們的一言一行好像都跟周圍格格不入,有的節約到“窮酸”,有的樸實到“邋遢”,他們崇尚吃苦,強調奉獻,不追求生活上的奢華,不攀比物質上的享受……而這些背後,都離不開信念的力量。他們是真正擁有高尚情操、崇高信仰的人,也因此,即便樸實無華,也能光芒四射,並帶給人靈魂的震撼。

  魯迅先生説過,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對于盧永根這樣的暖心故事,一位微博網友的評論寫得好:真的,社會上不缺這800多萬元捐款,更缺的是像您這樣的人。

  盧永根院士的人生故事,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境界的高下;也應該像一把尺規,讓更多人去校正自己的追求和方向,讓更多人去思考——人的一生,到底應該追求什麼?(夏振彬)

+1
【糾錯】 責任編輯: 馬若虎
相關新聞
  • “讓院士先走”,也要讓各種人才不舍得走
    “21世紀最貴的是人才。”葛優在電影裏講的這句話,終于變成事實。近期,國內一些二線城市紛紛出臺人才新政,與其他城市爭搶人才。為了展現求賢若渴的姿態,地方政府更是各顯神通,極力表現。
    2017-08-21 08:36:46
  • 對教師的評價請超越“蠟燭”和分數
    對教師評價,除了直觀的學生成績之外,往往還有另一種“道德評價”,比如,愛崗敬業、毫無怨言、春蠶絲盡、蠟炬成灰等。
    2017-09-12 08:41:28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三峽工程175米試驗性蓄水進入最後1米衝刺
三峽工程175米試驗性蓄水進入最後1米衝刺
青春,在夢想的引領下飛揚——來自基層蹲點現場的報道
青春,在夢想的引領下飛揚——來自基層蹲點現場的報道
柚木貼金天壇祈年殿模型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柚木貼金天壇祈年殿模型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曬秋糧
曬秋糧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4851121807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