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首頁 時政 國際 財經 高層 理論 論壇 思客 信息化 炫空間 軍事 港澳 台灣 圖片 視頻 娛樂 時尚 體育 汽車 科技 食品
韓國頻道
首 頁 內政經濟文化軍事地方外交社會科技評論韓語娛樂旅游時尚留學圖片TV商務

特稿:下棋之外,人工智能還會做什麼

2016年03月10日 22:36:14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10日電特稿:下棋之外,人工智能還會做什麼

  新華社記者

  “阿爾法圍棋”與李世石之間的人機大戰讓人工智能再次成為關注焦點。許多人可能會問,除了下棋之外,人工智能還會做些什麼?

  事實上,今天的人工智能已經能做很多事,比如説話、開車,不久之後還可能像人一樣參加高考。還有專家認為,它在未來甚至有可能從科學走入哲學!

  今天可以做到的

  “人工智能已經開始對社會産生重大影響,”美國康奈爾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人工智能專家巴特·塞爾曼對新華社記者説。

  此次圍棋人機大戰受到舉世關注就是明證。棋類具有初始條件固定、規則邊界清晰的特點,是人工智能憑藉遠超人類的計算能力大展身手的舞&。“深藍”在1997年戰勝了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阿爾法圍棋”在與圍棋頂級棋手李世石的大戰中獲首輪勝利,都説明人工智能下棋已經比人類更強。

  在知識檢索領域,人工智能也已勝過人類。2011年,IBM公司的人工智能“沃森”在美國智力問答節目《危險邊緣》中戰勝兩位人類冠軍。這説明電腦在海量數據存儲和快速檢索能力方面的強大。

  在另一些規則相對清晰的領域,人工智能也在接近人類的水平。比如説話,相信許多人已經試過蘋果手機上的Siri和微軟的“小冰”,只要你發音比較標準,它們基本上都能“聽清”你的話語並字正腔圓地回答。

  再比如開車,谷歌公司的無人駕駛車已然在一些地方能夠上路,因為事實證明它們可以很好地遵守交通規則、根據不同的交通狀況自主行駛。

  上面的重點都是在軟體,還有一些人工智能則致力於“軟硬結合”,模仿人類的肢體動作。美國波士頓動力公司今年年初剛剛展示了最新的人形機器人,它們有與人相似的軀幹和四肢,能夠在各種環境中行走,摔倒了會自己爬起來,還能完成一些簡單任務,比如自己開門和搬箱子。

  明天可能實現的

  目前,人工智能在一些需要模糊識別的領域還面臨困難。比如辨識人臉,從五官差異上分辨不同人對我們來説不算個事兒,但電腦就感覺很困難。人們可能還記得去年微軟推出的一項人臉識別應用“How-old”,它屢屢在年齡上誤判、在圖片中沒人的地方找出“幽靈臉”,給人們帶來了不少歡樂。

  不過這方面正在取得進展,臉書公司的人工智能項目負責人田淵棟對新華社記者説,臉書的人臉識別技術已經做得比較好,“比如説拍張照片,然後就知道誰是誰”。正在研發的一個方向是可以問電腦各種問題,比如照片在哪拍的、裏面有幾個人、都在幹什麼等,系統都將能做出回答。

  中國研究人員也在致力做出更複雜的人工智能,檢驗方式頗具中國特色——高考。科大訊飛公司董事長劉慶峰透露,他們正在研發“類人答題機器人”,目標是在3到5年之內讓機器參加高考能考上“一本”。高考涉及學科多,除了客觀題外還有大量的主觀題,如果真能達成這個目標,又是人工智能一個里程碑。

  去年年底在北京舉行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有機器人分別展示了踢足球、打乒乓等方面的運動能力。但是很明顯,它們還無法與人類選手相提並論,很大程度上因為判斷對手或隊友的比賽意圖是一大瓶頸。不過,在RoboCup等機器人足球賽中,機器人的水平也在不斷提高,該賽事的目標是,讓機器人足球隊在2050年能擊敗人類世界冠軍球隊。

  人工智能發展的一個理想目標是,把已實現的各單項能力繼續提高並集成起來,最終完成一個既能聽説讀寫,又會思考和行動的人工智能實體。近來這一領域的快速發展已讓這個目標可以期待,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人工智能學者馬克·戴森羅克説:“如果人工智能以這種速度發展下去,我們或許在未來10到20年裏就能看到電影《鋼鐵俠》中那個人工智能助手賈維斯。”

  未來可以暢想的

  如果説上面這些目標還屬於有實現前景的科學範疇,還有一些關於人工智能的討論則似乎已進入了引人暢想的哲學領域。

  中國東南大學的科技哲學教授呂乃基在點評此次人機大戰時認為,人工智能進化之路與人類不同,即擺脫了系統與環境的羈絆,不像人類大腦中的“智”往往為身體所處世界中的“情”所累,如李世石可能受“為人類的榮譽而戰”等輿論影響。

  “常有這樣的議論,人工智能再聰明也沒有情感,只是機器而已;殊不知,人工智能之所求原本只是‘智’,而非‘情’;或許正因為此,人工智能可能超越為情(包括形形色色的意識形態之爭)所累的人的智能,”呂乃基説。如此説來,人工智能倒像是在邁向中國古代文化中所説的“太上忘情”的境界。

  美國未來學家庫茲韋爾在《奇點臨近》一書中認為,人工智能的進步會不斷加速,聰明的機器會設計更聰明的機器,這種自我強化最終會導致人工智能達到一個奇點,成為遠遠超出人類智能水平的一種存在。美國天普大學的計算機專家王培對此&&,如果真有電腦能走到那一步,“在我看已經不是‘人工智能’,而應該被稱為‘人工神靈’了”。

  那麼,人工智能發展到最後會不會像科幻電影中的“天網”那樣反過來對人類形成威脅?雖然有一派觀點如王培認為現在憂心於防範這種情況沒有意義,但也有霍金等不少人&&,要警惕人工智能。

  塞爾曼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談到了這方面情況:“所有的自動與半自動系統都需要這樣的約束,現在人工智能研究界對人工智能安全的研究很活躍。”(完)(綜合新華社記者黃堃、李宓、林小春、馬丹、張家偉報道)

 

推薦閱讀:

人機大戰機器贏了第一場 世界冠軍投子認輸

“人機大戰”,你必須知道的5件事

人機大戰:韓國棋手李世石首場告負

人機對弈在即,電腦贏了又如何?

【糾錯】 [責任編輯: 田明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20071370000000000000011103461351759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