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首頁 時政 國際 財經 高層 理論 論壇 思客 信息化 炫空間 軍事 港澳 台灣 圖片 視頻 娛樂 時尚 體育 汽車 科技 食品
韓國頻道
首 頁 內政經濟文化軍事地方外交社會科技評論韓語娛樂旅游時尚留學圖片TV商務

人機對弈在即,電腦贏了又如何?

2016年03月09日 09:10:20 來源: 新華網

  同樣出自人類之手,我們從不擔心汽車跑得比人快,但似乎很介意電腦比人“聰明”。電腦程序“阿爾法圍棋”與李世石的對弈3月9日揭幕,讓一些人如臨大敵,糾結於勝負。

  對他們而言,電腦模擬的是人類大腦,而大腦是人類特殊性的根本,假如“阿爾法圍棋”戰勝李世石,似乎意味着電腦戰勝了人類大腦,非常可怕。

  其實,人工智能作為人類的創造之一,本身就是人腦非凡能力的産品,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也正是由人類智慧所推動。而且,儘管人工智能發展的趨勢是“更像人”,但本質上它仍是服務於人類的機器。

  2月22日,李世石與“阿爾法圍棋”所屬的谷歌DeepMind公司CEO丹米斯·哈撒比斯通過屏幕擊掌相互問候。

  從1997年“深藍”戰勝卡斯帕羅夫開始,機器在各類智商游戲中擊敗人類就是遲早問題。但正如德國烏爾姆大學教授弗朗茨-約瑟夫·拉德馬赫爾所説,這並不意味着機器與人擁有同樣形式的智能,而只説明在某些功能上,機器做到了類似、甚至超過了人類。

  説起人工智能超越人類的“可怕”,有網友戲謔“實在不行還可以拔插頭”。但現實中切不可給相關科研“拔插頭”,做出因噎廢食的荒誕之舉,因為此類技術正在、並且將繼續為人類生活帶來巨大便利。

  就以“阿爾法圍棋”用於分析棋盤圖像的人工神經網絡為例,它可以用來分析X光片,診斷癌症;可以幫助盲人識別朋友們分享的照片,享受社交網絡帶來的快樂。

  有人説,人工智能技術已經給社會帶來了負面影響,比如機器人替代人工勞動帶來的失業問題。更可怕的是,未來可能出現科幻電影中機器統治人類的場景,霍金、蓋茨這些“科技大咖”一度也似乎成為悲觀者。

  但其實,任何技術本身都不帶道德標籤。技術的“好”與“壞”,全在於人類如何使用和管理: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可用於核電也可用於核彈,互聯網可以加速信息傳播也會帶來各類風險。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社會問題、倫理問題,需要人類的智慧去應對和管理。

  與其在勝負上糾結,不如發揮智慧提前設計好“路線圖”和“安全閥”,讓技術更好地推動社會文明發展。正如美國康奈爾大學人工智能專家巴特·塞爾曼説,研究界對人工智能的安全性研究已經很活躍。將要開發出的智能系統將保持對人類友好與合作,“我對此相當有信心”。

  就算電腦贏了李世石,人類也應該對自己的智慧保持信心。(記者劉石磊,編輯徐曉蕾,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


人工智能程序VS李世石:你賭誰贏?

【糾錯】 [責任編輯: 董小嬌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20071370000000000000011106021351698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