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多數韓國學者可自如地使用漢語同中國學者交流
日本外交學者網站11月5日文章,原題:韓國對漢語的愛恨交織
幾天前筆者去參加韓國智庫舉行的會議,這是個中韓雙語論壇。令人有些驚訝的是,多數韓國學者可以自如地使用漢語同中國與會者交流。
在韓國,筆者注意到正出現的“漢語潮”。現在成千上萬韓國人學漢語,他們或者到語言培訓機構上課,或者請家教,更不用説在韓國高校以漢語為專業的學生了。現在,漢字的使用頻率高了,街道名字、城市地圖、旅游指南以及商店櫥窗上貼出的數不清的手寫告示,都能看到漢字。
不過,也不是沒有爭議。比如,2012年,韓國光華門重建的時候,韓國民眾在使用繁體漢字還是韓文做標牌的問題上分歧巨大。批評者説,如果使用漢字,就會出現游客不知道他們是在首爾、北京還是東京的問題。
另一個問題是,簡體漢字在中國大陸使用,而繁體漢字已經在朝鮮半島使用數百年了,現在仍然會出現在韓國官方的文件或者正式場合中。我們在學術沙龍交換名片時,一名漢語流利的韓國學者對筆者説,他的名字裏有一個很特別的漢字。他説,這是個“韓國”漢字,就是説只在韓國使用。在筆者看來,簡體漢字對韓國人來説是“外國的”,繁體漢字和特有的韓國自創漢字已成為他們傳統文化遺産的一部分。
2013年,中日韓三國學者達成協定,規定800個常見漢字在三國通用。鋻於幾百個漢字在東亞共同使用,再加上幾百個現代中國術語(主要來自政治和科技領域)早前從日本引入,這張常見漢字表不禁讓我們思考:現代漢語還完全是“中國的”嗎?抑或反映了東亞的共性?(作者金凱,傳文譯)














![[줌인 13.5] 작은 마을이 도시로](http://big5.news.cn/gate/big5/korea.xinhuanet.com/titlepic/134785512_1446694263154_title1n.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