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煤炭“三變”推動轉型先行
2018-09-28 作者: 記者 于瑤/銀川報道 來源: 經濟參考報

  在寧夏60年發展歷程中,煤炭能源始終發揮著巨大作用,寧夏也形成了以煤炭、電力、石化、冶金等行業為支柱的工業體係。做大做強煤炭産業,使其繼續保持增長勢頭的同時,寧夏不斷探索做優煤炭産業鏈條,加速轉型升級、綠色發展。

  地下煤變空中電、發展現代煤化工産業、向高新材料産業轉變……寧夏煤炭産業發展方向愈加清晰。清潔高效利用煤炭的路徑,不僅催生了一批新動能,還推動了寧夏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真正讓寧夏因“煤”而興。

  煤炭資源“上網外送”

  寧東至山東直流輸電工程是世界首條±66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將我國西部煤炭基地的火電、黃河上游的風光電“打捆”送到山東。

  “這條‘電力高速公路’每年輸電平均在290億千瓦時,日均送電量近8000萬千瓦時,相當于青島現有網供能力的80%,是目前我國商業運作效益最好的跨省跨區直流輸電工程。”銀川東換流變電站副站長趙欣洋説,如果把投運7年來累計輸送的2200億千瓦時電能換成煤,相當于外送煤炭1.2億噸。

  2016年,世界直流電壓等級最高的寧東-浙江±800千伏特高壓直流投入運作,新增電力外送800萬千瓦;2017年,上海廟-山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緊鑼密鼓施工,今年10月底即將投運……形成三大跨區直流外送型的寧夏電網,預計今年年底,外送電規模將突破500億千瓦時大關。

  “寧夏外送電不僅實現了電量上的突破,外送省份也由原來的青海、西藏、山東三省擴展到目前的上海、浙江、江蘇、湖北等十幾個省份。”國網寧夏電力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青山説,“寧電外送”收獲了寧夏結構調整、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三重利好。

  寧夏是我國“西電東送”戰略基地。截至8月底,全區統調裝機容量3510萬千瓦,其中火電裝機佔比56%,火電發電量佔全網發電量比重78.6%。2017年寧夏火電企業煤炭消費量5202萬噸,今年預計煤炭消費量達6052萬噸。

  據自治區經信委介紹,多年來,寧夏優先發展超臨界、超超臨界節能環保機組,大型空冷火電機組裝機容量超過1400萬千瓦,余壓余熱、煤矸石、資源綜合利用自備機組裝機容量264.3萬千瓦。同時,加大環保技術改造力度,新建機組同步建設煙氣脫硫脫硝裝置,多家火電企業已提前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

  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的堅強電網是實現煤炭“上網”的根本保障。目前,寧夏電網主網架已實現了由“普通國道”向智能化“高速公路”的跨越。除了外送工程,區內也形成了750千伏雙環網主網架,並在全國率先建成覆蓋全省的750千伏雙環網結構。

  截至2017年底,寧夏電網技術裝備和安全運作水準、電力供應保障能力、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大幅提高。寧夏電網10千伏及以上電網線路總長4.87萬公里,可“繞行”地球一圈多,變電容量7030萬千伏安,電力總裝機4187.6萬千瓦,每人平均電源裝機6.14千瓦,每人平均用電量1.43萬千瓦時,居全國首位。

  打造現代煤化工高地

  從“挖煤”到“輸電”只是寧夏煤炭清潔利用、增值的路徑之一。轉型升級煤炭産業的主要途徑則是要實現煤炭資源的就地轉化。為此,多年來寧夏不斷依托科技創新,更多打造現代煤化工産業,不斷延伸煤化工産業鏈條。

  寧夏煤炭儲量居全國第六,是我國的主要産煤區,其中位于寧夏中東部的寧東能源化工基地佔85%,探明儲量331億噸,與榆林、鄂爾多斯形成我國能源化工“金三角”,也是我國14個億噸級大型煤炭基地、4個現代煤化工産業示范區。而被喻為“電路板”工程的國家能源寧夏煤業集團400萬噸煤制油項目就坐落于此。

  這一全球單套規模最大的煤制油項目,是世界上少數投入商業化生産的煤炭間接液化項目,年轉化煤炭2000多萬噸,産油品400多萬噸。煤制油二期項目還躋身國家能源“十三五”規劃,將開辟以汽油為主的煤制燃料新路徑。

  “400萬噸煤制油項目採用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核心技術,實現了37項重大技術和裝備國産化的示范應用,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制造’的力量。”國能神華寧煤煤制油分公司總工程師黃斌説。

  此外,寧東能源化工基地還建成了世界首套年産50萬噸的煤制烯烴項目,開工建設了世界首套焦炭氣化制烯烴項目,形成現代煤化工産能660萬噸,成為我國最大的煤制油和煤基烯烴生産加工基地。

  從傳統煤化工向現代煤化工發展,再全面推動現代煤化工向精細化、高端化、集群化方向發展。多年來,寧夏不斷做強做大現代煤化工産業,延伸産業鏈條,布局建設煤基烯烴、煤制乙二醇等項目,發展高壓聚乙烯等高端産品,延伸研發合成潤滑油、合成纖維等精細化工産品,推進産業由價值鏈低端向中高端邁進。

  “未來,寧東能源化工基地還將繼續延伸煤基烯烴産業鏈,堅持烯烴産業精細化、多元化、集群化發展,重點發展工程塑膠、合成橡膠、合成纖維和精細化工四大産業集群。同時,依托甲醇、甲醛、液化氣及煤基多聯産産品等原料優勢,延伸發展清潔油品、香精香料、液晶顯示材料等精細化工産品,拉長産業鏈條,提高産品附加值。”寧東基地管委會經濟發展局負責人田彥虎説。

  産業融合形成集群效應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目前烯烴、芳烴等仍是初級産品,産業鏈可以繼續延伸到橡膠、化纖、油漆産業等,産業鏈越延長,價值就越高,如芳烴可變成高附加值的原絲、的確良、差別化纖維等,市場價格可觀,以提升煤燃料的附加值。

  走進6000平方米的紡織車間,經過聚合、紡絲、後處理、溶劑回收精制等工序,不同規格的氨綸産品,在一排排卷繞機隆隆作響中“誕生”。比頭髮絲還細的白色氨綸,廣泛應用于防彈衣、牛仔褲、運動服等,其原料源頭卻是深埋地下的黑炭。然而,一噸氨綸價格約為4萬元,比一噸煤炭高出近100倍。

  “每天所需的300噸原料,全部來自一路之隔的中石化長城能源化工(寧夏)公司生産的聚四氫喃。我們兩家企業一個幹紡織,一個幹煤化工,但卻是上下遊關係,氨綸産品市場發生變化,我們就隨時過去提出調整建議,這在以前不可想像。”寧夏泰和新材公司副總經理何懷珍説。

  由煤炭燃料轉向化工原料的另一個路徑是發展高新材料産業,而與輕工紡織融合發展,實現煤化工産業由“黑”變“白”,是寧夏培育新動能的表現之一。近年來,寧夏圍繞煤化工産業融鏈補鏈強鏈延鏈,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實現煤化工向新材料産業方向轉變,提高産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目前,僅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就建成了3萬噸差別化氨綸一期項目,同時,開工建設了4500噸對位芳綸和4萬噸生物基纖維,打通了現代紡織産業路徑。“寧東基地不斷形成企業集聚、産業集群、發展集約的態勢,推進煤化工與石油化工、現代紡織等産業融合發展,不斷形成集聚集群效應。”田彥虎説。

  此外,寧夏還將探索煤炭燃料與節能環保融合發展,回收利用生産食品級二氧化碳産品,探索開展二氧化碳微藻轉化、發酵制取丁二酸等應用示范及綜合利用,推進産業融合成為寧夏煤炭産業轉型升級的未來發展方向。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洪澤湖“黑水”:跨境而來,責不過界?

洪澤湖“黑水”:跨境而來,責不過界?

記者調查發現,由于跨境污染治理壓力、動力及能力“三力”不足,上游部分地區“以鄰為壑”,以泄洪來泄污的現象時有發生。

·醫養結合試點遭遇“資源尷尬”

中國鐵建:助力非洲經濟起飛

中國鐵建:助力非洲經濟起飛

“現在,我們從奎托坐火車,向東可到邊境城市盧奧,往西直抵洛比托港,比乘坐汽車要快得多,也更劃算。”

·國家煙草建定點扶貧農特産品銷售新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