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高淳:精彩演繹中國版“慢城故事”
2018-09-28 作者: 記者 朱旭東/南京報道 來源: 經濟參考報

  南京高淳,地處吳頭楚尾,有山有水,容易産生世外桃源的地方。但這個位置卻是“兩省交界、三不管地帶”,因而一度踉踉蹌蹌,跟不上時代步伐。改革開放以來,盡管高淳涌現了被譽為“金陵第一村”的武家嘴村,也成功培育出多家主機板上市公司,還有令人垂涎、足以與陽澄湖大閘蟹相媲美的固城湖螃蟹,卻沒有8年前“中國第一慢城”來得那麼驚艷。

  當人們怨嘆社會發展太快、靈魂跟不上腳步時,慢生活的理念開始凸顯。8年前,“中國第一慢城”的稱號,來得恰是時候。現如今,高淳倣佛有了世外桃源的模樣。而且,“慢城”概念漸入人心,其理念,還在逐漸被豐富、被拓展、被賦予。

  8年前一場偶遇

  如果不是8年前的那場偶遇,高淳目前斷然不會有“中國第一慢城”的神韻,也不會有“中國國際慢城總部”的氣魄。

  慢城起源于意大利人卡洛·佩特裏尼發起的“慢餐運動”,提倡抵制快餐及超市文化的衝擊。1999年10月,在意大利奧爾維耶托市的一次慢餐活動上,意大利的基亞文納、布拉等4個小城的市長聯合發布了《慢城運動憲章》,提出建立一種放慢生活節奏的城市形態,奧爾維耶托市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慢城”。

  這是一種新的城市模式。慢城,是指人口在5萬以下的城鎮、村莊或社區,反污染、反噪音,支援綠化,支援綠色能源,支援傳統手工業,沒有快餐區和大型超市。中國在經歷了經濟快速增長、城市快速膨脹的高速發展期後,同樣經歷著交通擁堵、環境污染、能源浪費、文化荒漠等城市病的折磨,並且開始向鄉村蔓延。這些問題,促使一些地方開始反思發展的可持續性,希望建立一種新型的人與城鎮、人與自然的良性關係,其中就包括高淳打造的椏溪“生態之旅”。此時,中國並不知道“慢城”這一概念。

  2010年7月,意大利波利卡市長、世界慢城聯盟副主席安傑羅瓦薩羅來到高淳椏溪,看了依山傍水、鳥語花香、樹木蔥蘢的椏溪“生態之旅”,十分驚訝,認為這裏的一切,完全符合“國際慢城”的標準。“保護與維持純凈的自然環境”是國際慢城的八大公約之一,是成為國際慢城的重要條件,高淳是中國長江之濱最美鄉村,具有三分山、兩分水、五分田的生態黃金比例,山水城林融為一體,讓這一江南小城別具韻味。當年11月27日,在蘇格蘭召開的國際慢城會議上,椏溪“生態之旅”被正式授予“國際慢城”稱號。由國際慢城組織頒發的“蝸牛”標誌,登上了椏溪生態之旅沿線的指示路牌。

  在大多數人對“慢城”的概念還十分陌生的時候,生態環境保護良好的椏溪“生態之旅”,成為中國首個“國際慢城”。

  椏溪的“生態之旅”位于高淳東北部,是一處整合了丘陵生態資源而形成的集旅遊觀光、農事參與為一體的休閒度假區,區域面積50平方公里,全長48公里的風光帶蜿蜒曲折,盤旋于6個行政村之間。顯然,高淳是想打造一個旅遊特色品牌,並沒有“慢發展”的概念,也沒有“慢下來”的意思。

  “第一次聽説‘慢城’,我們還以為是‘浪漫’的‘漫’。”高淳國際慢城旅遊度假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趙玉華説,因為當時整個國家的發展理念是“又好又快”,“慢”的理念,顯得很是突兀。“獲得這一稱號後,我們都不敢聲張,覺得很燙手。沒想到社會各界都非常關注,都認可‘慢下來’的理念,絕對出乎我們意料。”她笑著説。

  2011年,高淳邀請北京大學教授俞孔堅對椏溪“國際慢城”進行頂層設計,並一直貫徹至今。

  “我們越做心氣越高。”趙玉華説,隨著廣東的雁洋鎮、山東曲阜等陸續通過國際慢城聯盟認證,中國國際慢城總部——中國國際慢城協調委員會2016年7月在高淳正式成立。

  慢城帶來的變化

  自從“慢城”被認可,高淳就開始積極尋找各種“慢”元素,將高淳當成夢裏水鄉、世外桃源來打造。“慢不是懈怠,而是一種從容。慢不是停留,是為了更好地出發。”

  走進椏溪,綠水環繞,青山蔥郁,移步換景,美不勝收。改善生態環境讓村莊變得美麗盎然,發展全域旅遊讓農民鼓起了錢袋,整個高淳都顯得欣欣向榮。有數據顯示,這幾年來高淳參觀、旅遊的人數,年均增幅達10%。

  當高淳確立打造慢文化之後,更加強化對生態的保護,對所有工業項目實施嚴格的環保準入制度,所有高污染高耗能的項目一律拒之門外。在綠水青山之間,一座生態宜居之城魅力顯現,綠水青山所帶來的“金山銀山”,開始普惠這方百姓。

  31歲的芮芳,大學畢業後在旅行社工作,見處于椏溪慢城核心區的大山村的農民靠農家樂發家致富,便辭職回家開了“芳芳農家樂”。她就出生在大山村,“以前村裏老人孩子多,現在年輕人逐漸多起來。”

  趙玉華清楚地記得,大山村原來是典型的窮鄉僻壤。在高淳啟動打造椏溪“生態之旅”之前,她就到大山村調研。“那時候,幾乎沒人願意嫁到大山村。晴天人騎車,雨天車騎人(人得扛著車出門),環境臟亂差。”

  現在則完全不一樣了,窮鄉僻壤被改造成“世外桃源”,成了大多數遊客必到之處。剛開始還需要地方政府引導農民開農家樂,在獲得“國際慢城”稱號的第三年,大山村村民紛紛開起了農家樂和民宿,多達三四十家。

  “我們家一年營業額,估計在50萬元左右。”芮芳畢竟在旅行社工作過,頭腦靈活。她還在自家農家樂制造了一些“小情調”的東西,比如,在門口放置一塊木牌,上寫“最美的相遇,不言過往;最好的離別,不問歸期”。

  隨著大山村農家樂的火爆,周圍的村莊也按捺不住,石墻圍等村,紛紛主動張羅加入,享受“慢城”帶來的紅利。

  椏溪慢城,不僅僅撬動了方圓48公里地域,帶動的是整個高淳。2016年,高淳啟動《全域旅遊總體策劃》,從生態、文化、産業多層次整合旅遊資源,充分發揮“國際慢城”品牌優勢,以“國際慢城,閒靜高淳”為主題形象,打造東方慢文化休閒旅遊目的地。

  據了解,高淳今後還將進一步強化“中國第一國際慢城”的責任擔當,積極探索契合慢城理念、更具地區特色的發展路徑,努力為全國乃至全球慢城建設打造樣板、積累經驗。

  慢城的樣子

  既為中國第一個“國際慢城”,就該有“第一”的樣子。目前,高淳正在積極建設三大慢文化旅遊區——山慢城,以椏溪國際慢城、遊子山國家森林公園為核心,凸顯生態旅遊;水慢城,以宋朝以來的圩田文化為核心,融入高淳獨有的村俗文化,展示農耕文明;文慢城,以高淳老街為核心,聯動薛城、固城兩大古遺址,展現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目前,山慢城風生水起,文慢城已頗具韻味。

  很難想像,在人來人往酒旗飄飄的高淳老街,有這樣一家“老街書坊”——你可以在這裏隨意翻書,或者呆坐聽聽音樂,除了消費茶水,你不用花費一分錢。高淳中專學生馬澄露,在一個綿綿雨天,帶著書本安靜地坐在老街書坊二樓靠窗的位置,認真復習應考。

  “馬上要考試了,家裏有個小妹妹,比較吵。”馬澄露輕聲細語,因為周圍很安靜。她家離老街十幾分鐘路程,選擇在這裏復習,效果很好。

  老街上不僅有商鋪,有原汁原味的土著居民風味小吃,還有像高淳非遺博物館、雕塑館、老街書坊等這樣寄托情懷的去處。鬧中有靜,各得其所。

  高淳老街是一條有900多年歷史的街道,素有“金陵第一街”之稱。老街後面的水路東可達蘇錫常地區,西貫長江。水運發達貿易旺,老街上古色古香的建築、世代相傳的手工藝,就是高淳往日繁榮的見證。

  “老街是二十世紀80年代搶救保護下來的,當時只剩下半條街了。”高淳老街管理中心副主任王秀珍説,她母親當年曾參與老街房屋修繕,機緣巧合,她2016年也來到老街,負責這條古街的管理維護。

  “老街的居民,80%都是原住民,風土人情被原汁原味地保留。這是我們與其他很多老街不同的地方。”王秀珍説,目前更多考慮如何賦予老街更多的文化消費,把年輕人留下來,而這也是高淳以老街為代表的“文慢城”的追求所在——旅遊,不僅是吃喝玩樂住行,還該有些心靈的歸宿和念想。

  也許,這是王秀珍心目中“文慢城”該具備的,她也正在為此而努力。沒人告訴她,“文慢城”該是什麼樣子,這也正是高淳一直在琢磨的,“慢城的中國標準”,該是什麼樣子?

  2016年11月,高淳國際慢城聯盟會發布《中國國際慢城發展指南》。2018年3月,在2018國際慢城中國椏溪振興發展大會上,再次發布《中國慢城建設標準指南》。這份由高淳國際慢城管委會、南京市標準化研究院、中國慢城成員共同起草的指南,將為今後中國慢城建設提供指導性意見。

  目前,中國大陸已有9家“國際慢城”。國際慢城聯盟主席皮薩尼表示,“高淳引導更多地區認識了慢城、進而加入慢城,對慢城在中國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對于發布《中國慢城建設標準指南》,趙玉華表示,就是要取得建設“中國慢城”的話語權。

  “我們不可能照搬國際上慢城的經驗,卻可以賦予中國慢城更多的內涵。我們沒有師傅,所有的內容都是原創,我們要給其他城市‘打樣’。”趙玉華説,“慢城”在中國,才剛剛開了個頭,“慢城的理念,非常契合‘十九大’精神,比如,文化自信,比如,對生態、文化的保護,比如,鄉村振興。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這個載體,講好中國故事。”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洪澤湖“黑水”:跨境而來,責不過界?

洪澤湖“黑水”:跨境而來,責不過界?

記者調查發現,由于跨境污染治理壓力、動力及能力“三力”不足,上游部分地區“以鄰為壑”,以泄洪來泄污的現象時有發生。

·醫養結合試點遭遇“資源尷尬”

中國鐵建:助力非洲經濟起飛

中國鐵建:助力非洲經濟起飛

“現在,我們從奎托坐火車,向東可到邊境城市盧奧,往西直抵洛比托港,比乘坐汽車要快得多,也更劃算。”

·國家煙草建定點扶貧農特産品銷售新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