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哈爾濱5月23日電(記者董寶森、劉昊東、金地)“歡迎光臨‘咱家小院’,看看想吃點啥?”臨近中午,溪水咱家小院農家樂老板楊大偉開始忙碌起來。
溪水咱家小院農家樂緊鄰黑龍江省伊春市溪水國家森林公園,不少遊客參觀完公園後前來享用當地特色美食。
位于小興安嶺腹地的伊春是中國重點國有林區,被譽為“中國林都”。在60余年的森林開發歷史中,伊春為國家提供木材2.7億立方米,有力支援了國家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
然而,持續的採伐也讓伊春一度陷入資源困境。2013年,伊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長期依賴“木頭經濟”的伊春轉向發展生態經濟。
伊春市溪水國家森林公園景色。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開辦農家樂、發展畜牧業、栽培食用菌、採集山野菜……伊春林區人重新審視當地自然資源,找到新的發展路徑:向森林要食物,向林下要空間。
楊大偉曾是林場職工,負責林場貨站物流工作,全面停伐後物流生意大不如前。但與此同時,綠色資源的持續恢復,讓好山、好水、好空氣成為伊春的新名片,越來越多人前來旅遊避暑。2016年夏天,楊大偉用自家小院改造的溪水咱家小院農家樂開張營業。
楊大偉説,剛開始農家樂只有2張桌子,全家人負責做飯和招待。隨著光顧的遊客越來越多,溪水咱家小院農家樂已增加至14張桌子,還雇了炒菜師傅和服務員,大都是原林場職工。
“現在還不是最忙的時候,等到7月、8月,我們每天要接待三四十桌客人。”楊大偉説,森林生態越來越好,周邊民宿和農家樂也多了起來,“大家放下斧子鋸子,一樣可以靠山吃山”。
在伊春市豐林縣紅星鎮,37歲的遲天奇每天都要走進羊舍,檢查羊群的健康狀況。他曾經從事森林消防工作,如今是伊春碧祥牧業有限公司副經理。
“我們利用秸稈、豆粕和林下草等來飼養湖羊,羊的糞便一部分用來種植樹苗,一部分經過發酵變成有機肥用于農業生産。”遲天奇現在除每日巡視羊舍外,還要定期制作羊群防疫計劃,研究飼料配比等。
伊春森工鐵力林業局公司湖羊生態迴圈産業園工作人員在羊舍消毒。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遲天奇告訴記者,為擴大養殖規模,今年3月他們將林場閒置的部分房屋也改造成羊舍,如今公司湖羊存欄1600余只,許多村民和林場職工都投入到湖羊養殖中。
“和父輩那時單一圍繞木材採伐相比,如今發展林下經濟讓我們有了更多選擇,技術型人才也能有用武之地,實現自身價值。”遲天奇説。
林區迎賓不用酒,捧出綠色就醉人。如今的“中國林都”,響遍群山的伐木聲沉寂下來,取而代之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新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