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娣:創新轉化服務 黑龍江省農科院走出科技強農新步伐
2023-05-29 21:50:32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新華網哈爾濱5月29日電 日前,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首屆國際種業科學家獎獲得者劉娣受邀走進“讀懂龍江·新華訪談”欄目,與網友分享她帶領團隊依托科技創新賦能“三農”,真正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農民家”的動人故事。

  新華網:黑龍江省農科院在全省農業科技支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請您介紹一下省農科院和您的科技創新情況。首先請您介紹下省農科院的情況。

  劉娣: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建于1956年,挂黑龍江現代農業研究院牌子,是省政府直屬的正廳級綜合類農業科研機構,院機關設9個職能處室,下轄29個分院(所)。

  主要從事作物育種、耕作栽培、植物保護、黑土保護、畜牧獸醫、食品加工、農村能源、設施園藝、農業遙感、信息技術、農業機械等寒地農業基礎、應用基礎和應用技術研究,擔負為全省農業發展、農村進步和農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撐和技術服務的職責,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黑土研究院秘書長單位、國家馬鈴薯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單位、國家種質資源創新戰略聯盟等多個聯盟的副理事長單位。

  新華網:我們知道黑龍江省農科院提出“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農民家”的理念,請您介紹下省農科院近年來在農業科技成果方面取得哪些成績?

  劉娣:黑龍江省農科院擁有全省最大的農業科技創新隊伍。現有在職職工2313人,具有高級職稱953人、博士286人。擁有省部級以上創新團隊34個;國家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係崗位科學家19人、試驗站站長33人;黑龍江現代農業産業技術協同創新推廣體係首席專家15人;享受國務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貼累計251人;新時代人才振興60條首批認定高層次人才71人;人社部博士後工作站2個、進站博士後368人。

  建院以來,累計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725項,育成推廣農作物新品種1777個,粳稻、大豆應用面積全國第一的大品種長期由我院品種佔據,自育品種年推廣應用面積穩定在1億畝以上,各類作物品種支撐能力居全省首位。

  “十三五”期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8項,省部級一等獎20項,其中:龍粳係列品種入選“十三五”期間全國十大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是全國省級農科院係統唯一獲此殊榮單位;以第三名獲得202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是農業領域唯一的國家級一等獎;對我省唯一的國家級保護豬種民豬的保育和産業化開發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填補了30多年來我省生豬育種空白。

  “十三五”以來,全院累計實施成果轉化7536項,實現轉化金額8.68億元。龍粳係列水稻現在已經轉化1.6個億,綏粳18水稻轉化4100萬元,“黑河43”大豆保持六年的全國第一播種面積,一次性就獲得了2500萬元成果轉化。我們在全國率先提出“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農民家”的創新理念,首創“院縣共建”模式被作為農技推廣十大新模式之一推向全國,我們提出的“院縣共建”和“專家大院”模式被連續寫入2012年和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打造了金牌欄目《科技助農線上幫》,累計瀏覽量超8000萬人次。“農科雲”每天連續12小時面對農民直播。目前聯合富錦市正開展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項目,實施了鄉村振興1+10+100工程,就是1個國家級現行縣、10個院縣共建現行縣、100個鄉村振興科技示范村建設。

  新華網:我們知道您是研究東北民豬方面的權威專家,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研究東北民豬?如何走上研究民豬的科研之路?和網友分享一下您和團隊的故事。

  劉娣:民豬是東北地區唯一一個國家級保護豬種,由于民豬具有抗逆性強、繁殖力高、肉質好的特性,所以稱之為“三好豬”,也代表好吃、好生、好養,尤其是以香和好吃著稱。在上世紀30至80年代,民豬曾是我國主要生産豬種。

  由于肥肉多、生長慢、出欄時間長,民豬在上世紀80年代被引進的國外豬種大量替代,導致民豬數量急劇減少,甚至到了瀕危、需要保種的境地。我能夠對東北民豬感興趣,源自我們老一輩科學家(的引領)。我當時在東北農業大學讀碩士、博士,老一代的科學家和育種家對東北民豬非常摯愛,而且召開了著名的國際性民豬研討會,提出我們一定要珍惜這個寶貴的民豬資源,研究利用好民豬。有30多位老專家到了我們農科院,他們都是養豬界的全國性老專家。在老一代專家的鼓勵和幫助指導下,我們獲得政府部門支援,帶領團隊,聯合國家級保種場和企業,通過群體恢復保種體係建立、特性及機制研究,雜交利用和培育品種、規模化養殖配套技術研發,推動民豬産業起步和發展。

  新華網: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畜禽種源保護利用,您和您的團隊在民豬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方面,做了哪些研究?取得哪些科研成果?這些科研成果對民豬保護利用和産業化開發産生了哪些效果?

  劉娣:我們團隊走遍了東北三省和內蒙古等可能存在民豬資源的養殖場戶,提出“核心建群,多處保種,橫向聯合,共同保育”的保種思路,多年到邊遠地區搜尋民豬疑似豬只,採取體型外貌結合分子手段,後期也應用“中芯一號”晶片進行品種鑒定、公豬家係劃分,解決其係譜不清、家係劃分混亂問題;建設了1個省級保種場、2個種質資源核心群、3個資源保種場共6個核心群,核心群種豬數量達到3200余頭,民豬種源脫離瀕危、超越種群安全線。建立了民豬DNA庫、細胞庫、凍精庫和活體庫及多元保種技術體係;創新出全基因組分層混合模型關聯分析方法,研制了民豬選育液相晶片;對民豬優異種質特性及其遺傳機制進行深入係統研究,解決了民豬資源特性機制不清、制約育種的瓶頸問題,在分子水準探討了民豬哪裏來、抗逆性為什麼強、為什麼美味等科學問題。立足滿足市場需求,我們快速推出雜交組合。我們篩選建立並推廣了幾個雜交組合,其中“巴民優快”組合提高了生長速度、瘦肉率,肌內脂肪含量3.3%以上,快速推向市場十余年,成為民豬雜交利用的首選組合,“野民組合”也成為一種鄉土野特豬養殖模式,適應老百姓對“黑毛豬”“土豬”即優質豬肉的市場需求。

  團隊研究沒有止步,我們同時進行著長期的育種工作。根據配合力測定結果,確定民豬為母係母本,巴克夏豬為母係父本,松遼黑豬為終端父本開展新品種培育,通過5-6世代培育了民、巴、松3個專門化品係,加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和晶片等生物育種技術,歷經15年培育了“龍民黑豬”配套係,商品豬達100kg體重日齡180天、瘦肉率58.6%、肌內脂肪含量4.23%。在保持其肉質好、好吃的特點基礎上,克服了生長速度慢、瘦肉率低的缺點。我們幫助企業創立雪豬、巴民壹號等6大著名品牌、研發5大係列百余種産品、獲2個國家地理標識和多項綠色食品認證、HACCP認證和品質管理體系認證,2家企業獲世界農場福利養殖金豬獎;打造“團隊+企業(合作社)+貧困戶”扶貧模式,幫助百余戶農民脫貧;從頭孵化了4個年出欄5萬頭以上的民豬企業,累計技術支援了300余家企業,市場銷售量逐年增加,民豬也高頻次進入消費者視野。

  在16年時間裏,民豬、“巴民組合”“龍民黑豬”“民松組合”推廣到黑吉遼、山東、四川、海南等地,尤其是近幾年民豬係列年出欄商品豬50余萬頭;龍民黑豬及技術轉讓2300多萬元;累計帶動産業銷售額160多億元,東北民豬真正打入了“中高端”豬肉市場。我們在民豬種質特性、係統保護、遺傳育種和高效養殖等方面的研究、技術推廣和成果轉化落地上取得一係列成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一等獎4項及多項豐碩的理論和應用技術成果,填補了民豬研究領域多項空白。不僅有效保護、利用了民豬資源,提高了豬肉産品品質,豐富了百姓餐桌,更在提升生豬種業核心競爭力、攻克生豬“卡脖子”關鍵技術等重點領域實現了突破,帶動了民豬産業振興,為加快推進華係豬資源利用和産業化作出貢獻。

  農業農村部發布《全國畜禽遺傳改良計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我國要建成完善的商業化育種體係,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核心種源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形成華係種豬品牌,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種豬企業3-5個。我們也為實現這個目標在不懈努力,希望我們的民豬能夠成為其中的一個大的品牌。

  相關連結:

  嘉賓簡介:劉娣,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國家生豬創新中心東北中心主任,國家現代生豬産業技術體係崗位科學家,農業部重點實驗室主任,黑龍江省畜牧獸醫學會理事長,黑龍江省生豬産業技術協同創新體係首席專家,黑龍江省頭雁團隊頭雁。帶領團隊獲得國家科技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一等獎4項,以及多項理論和應用技術成果。2023年獲得首屆種業科學家獎、第八屆振興中國畜牧貢獻獎-傑出人物獎。

策劃:劉偉

監制:王春雨 袁英

統籌:徐宜軍 顏秉光

總導演:陳兵

主持人:郭禦鳳

文字:李國紅

視頻:史峻誠

海報:史峻誠

制作:新華網黑龍江頻道

出品:新華社黑龍江分社

+1
責任編輯: 董雲竹 才萌
南玉鐵路施工忙
南玉鐵路施工忙
滾滾長江 金色航道
滾滾長江 金色航道
山東青島:萬畝野生杜鵑綻放
山東青島:萬畝野生杜鵑綻放
村裏的影像藝術展
村裏的影像藝術展
01007034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22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