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法院抓實司法救助:
以法治力度提升司法溫度
7月中旬,7歲的小覃拿到了第一筆司法救助金。
根據法院審查決定,小覃每個月能拿到550元救助金直到成年。近年來,為了確保救助金專款專用,省高院充分考慮個案的差異性,創新建立了分期發放、委託第三方監管等多種救助金髮放方式。小覃是這項制度改革與創新的又一位受益者。
2021年,家住黔南年僅4歲的小覃被虐案判結後,小覃由其奶奶撫養,儘管奶奶每月可領取一定的社會救助金,但現已為就學適齡兒童的小覃,生活、教育需要更多的經濟支持。省高院審查後決定給予司法救助金5萬元。
“按照以往的慣例,我們會一次性發放救助金,但小覃實在太小了。”省高院二級高級法官崔鳳芹説,結闔家庭情況,如果一次性將司法救助金全部發放,難以確保能夠全部用於小覃今後生活和學習。
為防止救助資金濫用,在省高院的指導下,當地法院與地方政府多次溝通協商後,共同制定了《關於覃某某司法救助資金的支付方案》,明確將救助金存放在政府賬戶保管,由法院協同當地民政、財政部門及小覃所在社區統籌救助資金髮放事宜。
“堅持‘當下救’與‘延伸救’‘長久救’並重,盡最大努力保障救助申請人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省高院副院長王霞説,今後,法院將繼續關注小覃的生活及在校學習情況,讓小覃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和關愛。
一頭牽着民生疾苦,一頭係着司法關愛,司法救助就是這樣一項民生工程。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須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機制,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全會同時提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2021年,省委政法委等六部門共同下發《貴州省國家司法救助實施辦法》,推動我省救助案件從行政審批模式向司法案件辦理模式轉變,明確救助範圍、完善救助程序、規範資金籌集管理,為標準化辦案提供制度遵循,實現“救助制度法治化、救助案件司法化”。
我省法院深入推動“應救盡救”理念落實落地,把司法救助工作作為厚植黨的執政根基的“暖心工程”來抓,依法高效審理司法救助案件,充分發揮司法救助扶危濟困、救急解難的價值功能,切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以法治“力度”提升司法“溫度”。其間,接連印發——
《關於加強未成年人國家司法救助工作的意見》,建立未成年人優先救助機制、救助金使用管護機制和回訪機制,確保救助金有序有效用於未成年人的生活、教育等,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關於建立國家司法救助與社會救助銜接工作機制的實施意見》,主動搭建司法救助與社會救助銜接的制度框架,實現司法救助“生存照顧”功能與社會救助“托底線”功能的有效銜接,將法院的司法救助工作從“獨角戲”變多方參與的“大合唱”,以多元救助共同織密織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
《貴州法院國家司法救助金量化標準(試行)》,明確了在確定具體個案救助金額時需考量的因素和計算標準,以“應救盡救”“救急救難”為原則,精準確定救助金額,實現司法救助依法救、科學救、有效救;
…………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隨着我省司法救助體系不斷完善,目前,我省司法救助類型覆蓋刑事、民事、行政、執行、信訪等領域,基本形成“應救盡救”格局,救助申請人的獲得感不斷提高。
8月8日,在全省法院司法救助案件辦理及相關工作情況發布會上,省高院副院長王霞説,全省法院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秉持“應救早救”“把好事辦好”的工作理念,將把有限的救助資金用在“刀刃上”,把情用足、把事辦實,幫助困難群眾及其家庭走出困境,讓司法救助更有溫度、更有效能,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司法救助案件中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義,感受到黨和國家的溫暖與關懷。
2023年至2024年7月,全省法院審結司法救助案件808件,決定救助665件,向涉訴困難群眾發放司法救助金2777.62萬元,決定救助比例82.3%。(記者 陳景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