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學樂美”奏響鄉村振興交響曲-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富學樂美”奏響鄉村振興交響曲

2024-08-18 09:43:42  來源:貴州日報

  道真自治縣洛龍鎮大塘村錯落有致的民居與青山綠水相融,呈現出一幅美麗的新農村圖景。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慧 攝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健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長效機制。

  聚焦鄉村全面振興,我省認真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深入推進“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建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堅持把不發生規模性返貧作為底線,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循序漸進、久久為功,推動全省鄉村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全面振興,繪就全省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四在農家·和美鄉村”新畫卷。鄉村産業帶動地方經濟實現“加速跑”,群眾的收入持續提高;鄉村建設如火如荼,群眾幸福感不斷攀升,基層黨建不斷夯實,農村風貌日新月異,村美、人和、共富的“富學樂美”交響曲持續奏響。

  大方縣木寨社區:

  村莊美起來 日子火起來

  拿起掃帚、鐮刀、鐵锨,清掃路面、撿拾垃圾……近日,在大方縣核桃鄉木寨社區,村民們積極參與環境衞生整治行動。

  “我們今天共出動120餘人,分6個小組,拉網式打掃清理衞生死角。每次這樣的大掃除,大家都踴躍參與。”村民張昌俊告訴記者,這一優良傳統在木寨社區已堅持10餘年。

  木寨社區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生産生態條件發展特色産業,不斷改善基礎設施。村裏新建了廣場,新修了水泥路,村民收入逐年增加,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2023年,社區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00元,是2014年的近4倍。這個曾經的貧窮村寨,如今成了遠近聞名的美麗宜居鄉村。

  藍天白雲下,河邊楊柳隨風輕搖,一條條乾淨整潔的串戶路通向村莊各個角落,風格獨特的白族民居散落其間。憑藉涼爽的氣候和優美的環境,每年七八月,吸引了許多四川、重慶游客前來避暑。

  游客已把木寨當作熟悉的旅游目的地,每年都要呼朋喚友相約而來住上些日子,體驗鄉間生活的安適與愜意。“飯菜味道巴適,價格便宜。我們是朋友介紹來的,在這裡避暑有半個月了。每天和老伴去周邊景區游走,生活、交通都很便利,還打算再住半個月。”來自成都的游客戴安富説。

  “前些年我看到來避暑的游客越來越多,就申請了政府的補助資金,把自家房屋裝修成民宿,每年的避暑季房間供不應求。我們會努力做好服務,讓游客玩得開心、住得放心、吃得安心。”一家民宿客棧負責人顧蘭説。

  木寨社區有民宿客棧29家,床位近900張。酒店餐飲8家,超市、小賣部15家,旅游高峰期時還有臨時攤位36個。

  以農為媒、以旅興農,木寨社區不斷挖掘資源、完善業態,推動旅游與農業同頻共振、協同發展。社區現在種有楊梅100畝,蠶桑600余畝,玫瑰花30余畝,生産的蠶絲被、玫瑰花餅、玫瑰花糖、玫瑰花茶等産品銷售火爆。

  “我們要讓綠水清波、鄉村景觀和鄉土文化在村裏紮下根,留得住鄉愁,看得見遠方。下一步,將依託清涼這一優勢資源,因地制宜推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多活力。”木寨社區第一書記沈承春説。

  雷山縣腳猛村:

  環境整治好 鄉村顏值高

  8月2日,走進雷山縣丹江鎮腳猛村,映入眼簾的是打掃乾淨的鄉村道路、收拾齊整的農家庭院。一個個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環繞在農家小院四週——村民就地取材打造的“庭院景觀”讓人眼前一亮。

  “改造完成以後,房前屋後環境好了很多,再也聞不到臭味,蚊蟲也少了。住在乾淨整潔的家裏,舒服多了。”雷山縣丹江鎮腳猛村村民文春榮説。

  文春榮家是雷山縣“兩改兩治理”首圈(豬圈)示範戶,他家改造後的圈舍沒有污水排放、沒有臭氣,稻草墊料還可以回收利用作為農家肥。“我們把稻草和稻殼粉碎後用做墊料,成本很低。”文春榮説。

  鄉村美不美,關鍵看環境。“兩改兩治理”是我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具體抓手,是推進“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建設的重要載體。

  “在推進‘兩改兩治理’工作中,遵循的原則是‘政府引導,群眾自願’,通過與群眾不斷地宣傳和溝通,採取符合他們實際和意願的方式進行改造,達到‘小改動、微改造、精提升’的效果。”雷山縣丹江鎮黨委書記周海林説。

  為滿足群眾的不同需求,雷山縣依託農業農村部環科所的專業技術力量,開發了5種糞污處理方式,既能有效滿足群眾的實際需求,又節約建設成本。

  今年4月以來,我省遴選確定了176個“兩改兩治理”試點村。雷山縣農村衞生廁所普及率達84%、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穩定在80%以上、30戶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率達98.7%、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63%。(記者 張雲開)

[責任編輯:吳雨 謝素香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