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農業深處新面貌-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瞭望 | 農業深處新面貌

2024-08-13 15:45:54  來源:新華網

農業深處新面貌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劉智強

  在遵義市匯川區泗渡鎮,一座佔地5畝多的草莓“植物工廠”展現了現代化農業的魅力,其年産量與400畝傳統耕地上的草莓産量相當;

  在赤水市天&鎮深山之中,AI養殖技術顯著提升了烏骨雞的出欄率,短時間內便實現了出欄率30%的增長;

  在遵義市鳳岡縣綏陽鎮,綠水青山間,康養農業正蓬勃興起,不僅優化了農業産業結構,也帶動當地農民實現增收致富……

  隨着一些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的出現和推廣,我國農業正在悄然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逐漸從傳統産業裏面跳脫出來,實現與現代化的接軌。

  在這場變革中,創新理念成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指導,推動農村在生態、旅游等多個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智能化技術成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力量,推動農業生産變得更加精準、高效。

  一幅有“智”也有“質”的農業現代化發展圖景正在徐徐展開。

  植物工廠:數據管理四季鮮草莓

  今年,在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泗渡鎮,草莓苗第一次進入“植物工廠”,讓這一季節性水果實現全年不間斷生産採摘。

  作為設施農業發展的高級階段,近兩年,“植物工廠”開始走出實驗室,成為農業種植行業的“新寵”,利用智能計算機和電子傳感系統對植物生長的氣溫、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等條件進行自動控制,保障並精準控制設施內植物的生長,讓農業從自然生態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免受極端氣候影響,單位空間産出更大效益。

  在泗渡鎮打造草莓“植物工廠”的貴州有數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徐緯告訴記者,他們在泗渡鎮使用大棚種植草莓4年多,一方面草莓生長常常受氣候影響,一方面草莓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為了尋求出路,他下決心探索利用“植物工廠”模式種植草莓。

  但是,想要讓一種作物在“植物工廠”實現規模化種植絕非易事。首先是投入成本高,一直以來,“植物工廠”種草莓基本處在實驗室階段;其次是推行大規模産業化需要大量數據作為支撐。

  為此,貴州有數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泗渡鎮建造了一個67平方米的“植物工廠”實驗室,用了3年多時間開展草莓種植實驗,收集大量數據的同時考慮怎樣將成本降下來。

  徐緯説,通過前期實驗,他們獲取了海量數據,並用計算機對數據進行解析。目前,公司已經掌握了草莓生長、生病等各項數據,能通過這些數據設置各項參數,精準控制草莓的生長。

  記者在現場看到,草莓“植物工廠”將影響草莓生長的五大元素都控制在最優範圍。比如,模擬光照使用的是全光譜植物生長燈,控制氣溫和濕度使用的是匹數為300的空調,風速可達1.5米/秒,還有製造二氧化碳的機器精準釋放草莓苗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

  和一些蔬菜“植物工廠”使用無土栽培的模式不同,草莓“植物工廠”的土壤由10年以上河砂、10年以上松針、發酵半年以上的蚯蚓糞、椰糠、珍珠岩等多種物料混合而成,可為草莓生長提供更加充足的營養。

  在這樣標準化的種植方式下,草莓不易生病,還能在一定範圍內控制大小,提升甜度2%~3%。

  成本方面,徐緯告訴記者,他們從建設“植物工廠”的各種物料成本出發,盡可能地降低建設和經營成本。根據徐緯的測算,今年投産後一年半即可收回成本,從長期經營的成本來看,與在大棚種植産出每斤草莓的成本實現基本持平。

  “草莓‘植物工廠’的用水量相較於傳統大棚種植可節約99%以上。”徐緯説,其單位空間創造的實際效益,是傳統模式的20余倍。

  如今,貴州有數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草莓行業內率先建成了較大規模的草莓“植物工廠”,佔地3800平方米,約5.7畝,草莓的産量相當於400多畝耕地。400多畝傳統草莓基地,常年需要300多名工人,而草莓“植物工廠”智能化率達到95%,僅剩下定期的疏花疏果和每天的採摘兩道工序依靠人工,只需10名工人。

  記者注意到,貴州有數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人員組成很特別,作為一家農業公司,核心力量大多是數字人才。公司共由17人組成,除了6人為管理層之外,其餘11人中有8人是做軟體開發和數據分析的,其餘3人是種過草莓的農民。

  “改變”和“健康”是徐緯創業中的兩個關鍵詞。

  他説,當下的年輕一代願意從事農業的越來越少,希望通過自己的草莓“植物工廠”模式創造一個新賽道,改變農業“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讓農業生産不用“靠天吃飯”,既體面又賺錢,讓更多年輕人回歸農村、願意做農業。

  此外,在社會越來越注重健康飲食的今天,“植物工廠”精準控制草莓生長,實現“零農殘、零重金屬、零催熟、零激素”,採摘下來即可直接食用,讓大家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放心草莓。

  徐緯在草莓“植物工廠”實驗室內檢查草莓生長情況(2024年5月22日攝)。劉智強攝/本刊

  AI養烏骨雞:小眾雞擁抱大市場

  近日,記者在貴州省赤水市天&鎮天台山村烏骨雞養殖基地看到,每個雞舍都安裝有24小時實時監控攝像頭,每只雞的腳上也都綁上了一個微型設備,雞捨得圍欄上還佈置了多個傳感器。

  AI與烏骨雞,一個是當下的熱門新技術,一個是偏遠深山裏的傳統家禽,兩個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東西,如今卻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

  “烏骨雞為肉蛋兼用型,且營養價值高。”2022年底,徐其勇從媒體離職開始自主創業,他告訴記者,一方面,擁有100多萬畝竹林的赤水當前正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為發展烏骨雞養殖創造了較大的拓展空間;另一方面,赤水的烏骨雞産業鏈已經較為完善,種雞場、屠宰場、飼料加工廠等都已建成,這些為發展烏骨雞養殖奠定了紮實基礎。

  去年,作為天台山村烏骨雞養殖基地的負責人,徐其勇在新聞中看到深圳大學騰班學生在深圳開展AI養殖鵝後,聯想到自己養的烏骨雞應該也可以使用AI養殖,於是&&騰訊有關部門和深圳大學騰班學生,很快便促成了這次合作。

  2023年4月,騰訊雲及深圳大學騰班學生組成團隊來到位於天台山村的烏骨雞養殖基地,利用AI技術和雲&&打造了一套烏骨雞智慧養殖系統,佔地1000畝,建有辦公室、雞舍、智慧産業研究院、實驗室、育雛房等。通過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術,推動赤水烏骨雞養殖實現數字化、智慧化升級,緩解了病害、野生動物侵襲等多種問題,短時間內助推烏骨雞出欄率提升30%。

  “有了AI賦能,烏骨雞的養殖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徐其勇説,當前,烏骨雞採用林下養殖,健康的烏骨雞每天要走一兩萬步,一旦設備監測到哪只雞步數少於1000步,説明這只雞可能生病了,養殖人員會及時到雞舍把病雞處理掉,以防疫病進一步傳播。

  徐其勇説,在竹林裏搞林下養烏骨雞還會有很大損耗,因為山林中常常會有一些野狗、黃鼠狼等來侵襲雞舍,有時候甚至會有大片的烏骨雞被咬死咬傷,現在有了傳感器、攝像頭等設備的協助,一旦有天敵入侵,系統就會拉響警報,養殖人員將立刻趕往處理。

  AI技術提升了烏骨雞的養殖品質,更助力這個藏在深山無人知曉的小眾雞品種“飛出深山”,逐漸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關注和了解。

  徐其勇説,為給烏骨雞創造更多賣點,他們將烏骨雞智慧養殖系統從單一的小程序升級到“小程序+App+智能大屏”的終端布局模式,當前,正依託烏骨雞智慧養殖系統發展“認養農業”,消費者可以通過手機登錄在線&&,在線觀察烏骨雞每天的活動,還可以遠程線上操作喂食,比如,要喂什麼、要喂多少。

  “接下來還會開發和烏骨雞養殖相關的‘小程序游戲’,進一步提升消費過程中的互動性和趣味性。”徐其勇説,這是AI智慧養殖烏骨雞創新模式的進一步深化,可能會在游戲中模擬農業生産過程,從認養家畜、日常養殖、到經營管理,讓玩家能夠在線上體驗養殖的樂趣。

  “去年以來,我們賣出10萬隻烏骨雞、30萬個烏骨雞蛋,市場供不應求。”徐其勇説,他們正在聯合當地政府,帶動更多老百姓加入AI養殖烏骨雞的隊伍,幫助提升養殖效率、拓展市場,為鄉村振興注入動力。

  基於AI烏骨雞養殖,騰訊雲與深圳大學騰班正聯合貴州大學等機構,共同推進全球首個特色禽類養殖大語言模型的研發工作,其中包括基於大語言模型的問答數據庫和知識數據庫,打造烏骨雞養殖助理,盡可能解答養殖戶在養殖烏骨雞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比如可以提問“烏骨雞的飼養技巧有哪些”“烏骨雞的理想飼料配方是什麼”“烏骨雞常見的疾病有哪些”等。

  “如今,該項目經傳播,在國外引發關注,有巴基斯坦的相關研究機構,還有澳大利亞的私人農場主,主動&&我們。”烏骨雞智能養殖系統開發項目負責人、深圳大學計算機與軟體學院副教授馮禹洪説,下一步,團隊還將依託特色禽類養殖大語言模型,推進相關數智化養殖行業標準落地,讓烏骨雞等特色禽類走出大山、擁抱更大的市場。

  康養農業:生態資源塑人塑鄉

  依託鄉村的自然風光、清新空氣,近年來,康養農業逐漸興起,在精準滿足人們健康養生需求、為城市人口提供休閒好去處的同時,康養農業也在塑造鄉村。

  一些生態環境較好的地方,康養農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比如,貴州省遵義市鳳岡縣綏陽鎮新岡村,近年來建起了一個名為茶壽山的森林康養基地。近日,記者實地探訪看到,如今的茶壽山,已建成酒店、健康管理中心、慢病康復中心、藥浴水療游泳館、會議中心、研學基地、種植養殖基地等多個板塊。

  打造這一康養項目的貴州茶壽山森林康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立權説,經過8年的努力建設和完善,如今的茶壽山已經可以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康養服務。

  王立權告訴記者,早在2015年,他就下定決心不遠千里從蘇州來到新岡村做森林生態農業和森林康養項目,主要看中了這裡清新的森林空氣、高濃度的負氧離子、天然山泉水等良好的生態環境。

  在他看來,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人尋求綠色、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康養農業作為一種將森林生態農業和大健康産業結合在一起的新型産業模式,將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産業方向,市場潛力大。

  為了能將康養農業項目做好,王立權曾到德國、荷蘭、澳大利亞等國家考察學習。“這些國家有些康養項目開發較早,有不少經驗值得借鑒,考察的目的就是學其經驗,為做好生態農業、森林康養、農林茶多産業融合發展做好準備。”王立權説,他們開發茶壽山森林康養基地,既要對標好做法,也要盡可能將本土資源充分利用起來。

  據了解,到訪茶壽山的游客首先會到體檢中心進行體檢,相關工作人員會根據游客的身體狀況建立健康檔案,給出定制化的“飲食處方”“運動處方”“藥物處方”和“心理處方”。

  茶壽山森林康養基地工作人員介紹,他們鼓勵游客通過在森林中徒步,或打太極拳、練習八段錦等提高身體的免疫力;此外,項目不僅引進了中醫的針灸、按摩等療法,還結合了貴州的少數民族醫藥,比如苗醫、侗藥、瑤浴。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翻開茶壽山的“去脂減肥手冊”看到,每天的食譜和運動方案都不同,比如第一天的安排是,早晨7:30~8:30空腹體檢,8:30~9:00的早餐是黑豆紅棗糯米粥和蔬菜沙拉,9:00~12:00安排“銀水河健步走”“八段錦”“有氧運動”“力量訓練”等,12:00~13:00的午餐是鮮荷葉粥、番茄土豆絲、香菇土豆燉牛肉,13:00~14:30午休,15:00~17:30安排“森林健步走”“太極拳”“八段錦”“康復器材訓練”等項目,17:30~18:30的晚餐有綠豆海帶粥、紅燜蘿蔔海帶、章魚綠豆煲釀蓮藕。

  “茶壽山森林康養和生態農業項目在當地發揮了較強的帶動作用,項目同村集體經濟和脫貧戶有利益聯結,每年可以分紅,同時項目也吸引大量游客前來,不少農戶借機做起了生意,有做鄉村民宿的,也有做餐飲店的,生意都不錯。”新岡村村支書簡輝説,該康養農業項目建設規模逐年擴大完善,用工越來越多,不少農戶從沿海返鄉,實現家門口就業。

  “一方面,隨着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社會對健康服務的需求增多,康養農業作為一種農業新模式,正在快速發展;另一方面,這裡有良好的生態資源,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起來,通過發展康養農業來反哺鄉村,可以帶動更多農民致富。”王立權説。

  據統計,現在常年在茶壽山森林康養基地上班以及在茶園、果園和農田務工的村民有700多人,每年給這些員工發放工資總額在350萬元以上。簡輝説,近年來,在該項目的輻射帶動下,新岡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攀升,2023年已經超過了2萬元。

  項目各板塊逐漸完善的過程,也是公司逐漸建立專家團隊和人才團隊的過程,目前,公司和上海醫科大學、貴州醫科大學等高校合作,許多專家可遠程提供診療服務。王立權説,公司各板塊的人才基本都是從當地招聘,如今已成長為公司的骨幹。

  當前,茶壽山森林康養基地正着力拓寬營銷渠道,把綠色醫養和健康旅游融合到城市社區養老健康管理服務中。“我們已經在蘇州市、遵義市等地建起了品牌推廣店,負責宣傳和吸引游客,今年上半年,總共接待前來康養的游客超10萬人。”王立權説,下半年還將在珠海、重慶等地拓展建設品牌推廣店,吸引更多游客,讓當地群眾共享發展紅利,助力鄉村振興。

[責任編輯:謝素香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