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吉他工匠回家-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瞭望 | 吉他工匠回家

2024-08-13 15:39:44  來源:新華網

吉他工匠回家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驚亞

  “打工何必去遠方,家鄉就是好地方。”

  走進位於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的遵義神曲樂器製造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神曲公司”),兩行大字映入眼簾。

  正安地處深山,過去是遠近聞名的勞務輸出大縣,最多時有1/3人口在外務工。十幾年前,以神曲公司創始人鄭傳玖為代表,背井離鄉在外打工的正安吉他工匠們陸續踏上返鄉創業之路,把學來的技術技能和管理經驗帶回家鄉。

  雁歸興正。靠着一把吉他,這些工匠在一個西部小縣城裏,無中生有創造出一個産業,助力正安從曾經的全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示範縣,升級為結合新型城鎮化開展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地區。

  2021年10月,“正安吉他工匠”勞務品牌作為貴州省唯一推薦代表,參加第三屆全國創業就業服務展示交流活動,榮獲“行業引領類勞務品牌”稱號。

  昔日的山區農業大縣,今天的“中國吉他之都”。在這裡,以“正安吉他工匠”勞務品牌為原點,吉他“工業+文化+旅游”的産業生態圈持續擴圍,釋放出巨大的“音樂生産力”。

  雁歸

  “凌晨六點上班,每天與機器為伴,一個月工資150塊錢。”正安縣安場鎮石井村人盧敏芬至今記得,2002年她高中畢業,跟着村裏人去了廣州,在吉他廠當“打工妹”的日子。

  正安位於崇山峻嶺之間,交通不便,土地貧瘠。吃不飽飯,曾是很多正安人的兒時記憶。窮則思變,1987年,正安開拓性地組織年輕農民赴廣東番禺打工,拉開了貴州省勞務輸出的大幕。

  1997年,鄭傳玖加入打工大軍。比他早4年到廣州打工的三哥鄭傳祥,因缺乏一技之長,先是和同鄉在工地上沒日沒夜地裝卸石頭,後輾轉至一家吉他廠打工。經他介紹,鄭傳玖成了吉他生産線上的一名打磨工人。

  把一根木頭變成一把吉他,需要約200道工序。板材挑選、切割成形、拉裝弦線、調音檢測……鄭傳玖和鄭傳祥邊幹邊看邊學,從一線工人做到企業中層,掌握了技術,學會了管理。用打工攢下的“第一桶金”,兄弟倆於2007年合夥創立了廣州神曲公司。

  今年39歲的盧敏芬,成長路徑與鄭傳玖大致相似。打工十年後,她東拼西湊了35萬元,在廣州開辦起自己的吉他工廠。

  2012年,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支持貴州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産業轉移。正安開展調研發現,全縣常年在外務工人員達20余萬人,僅在廣州等地吉他製造行業務工的正安籍技術人員就達5.4萬人。

  “正安吉他工匠”們成為當地抓住機遇,實現吉他産業“無中生有”最重要的“發動機”。

  也是在那一年,正安開始實施“鳳還巢”計劃,通過招商引資和扶持政策,尋找“先富起來的”在外老鄉回正安創業。鄭傳玖成了第一位歸家的正安吉他工匠,神曲公司成為入駐正安吉他文化産業園的第一家企業。

  正安兌現了“墻內的事情企業自己管,墻外的事情政府包”的承諾。稅收、貼息、獎補、金融、就業……家鄉為返鄉創業的吉他工匠們制定了一攬子扶持政策。“現在講‘最多跑一次’,當時我們一次都不用跑。”鄭傳玖説。

  2017年將吉他工廠搬回家鄉的鄭明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10年左右,他在廣州的廠房月租為5萬~6萬元,而家鄉直接免了10年房租。還有電費,在廣州一個月需要支出20萬元,在正安月付12萬元。

  引一個企業,聚一方産業。在正安,龍頭企業聚集配套企業發展,産業園聚力開創勞務品牌發展新局面的態勢已成。

  數據顯示,正安吉他文化産業園現有入駐的吉他及配套企業130余家,近五年年均生産吉他225萬餘把,産品銷往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吉他産業解決直接就業近4000人,輻射帶動就業1.5萬人。

  “我們的工人月平均收入5000元,多的上萬元。”鄭傳玖説。

  工作人員在貴州正安吉他産業園內檢查已製成的吉他(2023年6月7日攝)。劉續攝/本刊

  展才

  如今,正安已成為全球集聚程度最高、産銷規模最大的吉他生産基地。“正安吉他産業有今天的規模,靠的是當年在外打拼的吉他工匠們,他們帶回技術和資本,帶動了整個産業集群化發展。”正安縣縣長黃東説。

  最初,回到家鄉的正安吉他工匠和他們的企業以代加工為主。神曲公司給全球100多個品牌做代工生産,年産吉他40余萬把,95%用於出口。鄭傳玖告訴記者:“代工吉他缺乏自主技術,長期來看,無法在銷售端積累優勢和競爭力。”

  做原創,成為返鄉創業者們不約而同的選擇。

  “我從山中來,帶着小吉他,精心教製作,脫貧全靠它……”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鄭傳玖彈着吉他“唱”出了貴州吉他産業的發展歷程。小曲一出,“圈粉”無數。

  在他粗壯的手指熟練的撥動下,發出悅耳旋律的,是神曲公司自主研發的百斯卡吉他。

  貴州正安娜塔莎樂器製造有限公司,是全球第一家完全使用竹子原材料製造吉他的企業。該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傳統吉他製造嚴重依賴雪松、紅木、桃花心木等進口木材,而他們推出以竹子為原材料的智能吉他,不僅改變了當前中國吉他製造原材料嚴重依賴進口的局面,還通過內嵌聲卡和芯片等創新技術,帶來了更加豐富的演奏體驗。

  目前,正安已獲得吉他相關專利168項,研發並註冊吉他自主品牌77個。

  在正安吉他文化産業園的大師工作樓內,記者見到了張維義。2019年,他榮獲首屆中國吉他製作大賽古典吉他組金獎,後受邀將工作室從廣州搬到了正安。“小城節奏慢,適合工匠靜下心來打磨作品。”張維義説。

  除了工藝上精益求精,張維義還嘗試將苗族銀飾等元素融入吉他設計中。“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張維義認為,吉他不僅是樂器,更是文化載體。打上濃濃的中國烙印,中國吉他可以在世界文化交流的舞&上,奏響屬於自己的聲音。張維義的手工定制吉他,被美國、德國、西班牙等全球買家收藏,最貴一把曾賣出38萬元高價。

  躍升

  吉他工匠返鄉的這些年,儘管企業持續做大做強,但正安清醒地意識到:吉他工業的發展是有天花板的。

  據統計,全球吉他市場的需求量為年均2000萬至3000萬把,隨着全國範圍內與正安吉他文化産業園類似園區的涌現,市場競爭勢必愈發激烈。

  黃東認為,要想進一步發展壯大正安吉他産業,必須擺脫單純依靠吉他工業的發展模式,結合當前正安吉他發展現狀,需要順勢而為、搶抓機遇,從文化和旅游着手,進一步豐富吉他産業的內涵,推動勞務品牌上下游産業鏈協同發展。

  目前,正安吉他文化産業園已形成包括吉他生産、原材料供應、包裝銷售、貿易物流、藝術培訓、科技研發等在內的産業鏈,園區吉他産業的自我修復能力、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借助東西部協作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結對幫扶的機遇,2022年,正安在橫琴口岸開設正安吉他館,拓寬外貿渠道。

  為實現量質並舉,涵養“正安吉他工匠”勞務品牌源頭活水,2018年起,正安依託正安縣中等職業學校在全國首次開設樂器維修與製作專業,專門培養吉他生産專業人才,自主編制發布的《“吉他製作”專項職業能力考核規範》還填補了全國吉他技工職業技能認定的空白。

  如今,正安通過實施“百千萬”工程(即百名吉他演奏教師、千名吉他彈奏骨幹、萬名吉他彈奏愛好者),全面開展吉他文化“五進”活動(即進學校、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鄉村),已培訓吉他音樂教師100餘人,並在正安縣所有中小學校開設吉他音樂課,面向近6萬人開展吉他彈唱培訓。

  當地還邀請瑞典、西班牙、巴西等國知名吉他演奏家來交流考察,推動吉他文化發展。2018年,瑞典吉他演奏家約翰內斯·莫勒受邀成為“正安吉他國際形象大使”。他將《我和我的祖國》《在那遙遠的地方》《送別》等一批膾炙人口的中國音樂改編成吉他獨奏曲,收入專輯《吉他上的中國記憶》。

  “帶着小吉他”參加全國兩會的鄭傳玖,提交的關於將貴州正安吉他文化産業園納入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建設的建議,在2023年“開花結果”:在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的15家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中,正安吉他文化産業園位列其中。

  鄭傳玖的下一個“小目標”,是通過打造國家級吉他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推動豐富家鄉“吉他+”的産業內涵。在他看來,推動吉他産業和文化旅游産業有機融合發展,對促進正安吉他産業轉型升級,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將具有重要的意義。

  “過去的十多年,我們讓一個産業從無到有。未來十年,我們有信心繼續把産業鏈拉長,把增加值做大,把內涵做豐富,力爭打造全球吉他行業生産標準和吉他工業、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高地,讓更多人參與吉他産業發展,共享發展紅利。”黃東説。

[責任編輯:王雪松 鄧嫻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