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穿過湄潭縣洗馬鎮團結村何家埡口的林子,一座座覆着黑色地膜的大棚在山坳裏格外顯眼。走進大棚,空氣中瀰漫着一股土壤發酵的味道。大棚內,一行行泥壟整齊地排列着。
大棚的主人,貴州湄潭百卉蚯蚓養殖場負責人王龍春蹲着身子,用手扒開泥壟上的土,就看見一條條蚯蚓在泥土中不停地蠕動。“養殖蚯蚓的泥土裏有豬糞、牛糞,還有廢棄的秸稈,這些都是蚯蚓生長需要的養料。”王龍春告訴記者,蚯蚓在中醫學上被稱為地龍,是我國傳統中藥材之一,對治療心血管疾病有很好的療效,並且蚯蚓體內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多種氨基酸,是優質的蛋白質飼料。此外,蚯蚓還可以疏鬆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王龍春有着多年的中藥材種植經驗。近年來,他看到了蚯蚓養殖的商機。2022年10月,王龍春在團結村租下2畝田試養蚯蚓,開啟了他的林下蚯蚓養殖之路。
“蚯蚓養殖是湄潭特色養殖的一個新項目,這個産業經濟價值高,1畝地養殖蚯蚓可以産生三四萬元的效益,同時可以消化村裏的豬、牛糞便和秸稈等廢棄物,此外,還能為當地提供不少就業崗位,養殖場現在每天需要四五十個臨時工人,長期工人十來個,都是聘用團結村本地村民。”王龍春告訴記者。
打開大棚的自動噴水設備後,團結村村民申茂吉便忙着去粉碎秸稈,“我家就住在何家埡口附近,年齡大了,出去打工也不方便,在這個蚯蚓養殖場工作很好,每天收入100多元,也方便照顧家裏。”申茂吉對這份工作很滿意。
2023年,在團結村村委會的協調下,王龍春的養殖基地規模擴大到30畝,擁有近30個大棚,主要養殖紅蚯蚓、廣地龍兩個品種,可作為藥用以及釣魚、養花和養雞養鴨的精品飼料。目前,養殖場的蚯蚓長勢良好,産出成效明顯,線上線下銷售前景廣闊。今年底,養殖場預計可擴大到50畝的養殖規模。
“團結村立足一村一品,聘請貴州師範大學教授為我們村指導發展循環農業,引導産業科學發展。蚯蚓養殖是循環生態農業産業鏈條的重要一環,通過養殖蚯蚓,畜牧糞便和農作物廢棄物等變廢為寶,村裏的循環生態農業産業鏈已逐步成型,有力推進了鄉村振興。”團結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田維義説。(通訊員 劉蕓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