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緣何成貴州關鍵詞-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生態文明”緣何成貴州關鍵詞

2023-07-08 09:54:32  來源:新華網

  這是5月16日拍攝的貴州省麻江縣藍夢谷生態藍莓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新華社貴陽7月7日電 題:“生態文明”緣何成貴州關鍵詞

  新華社記者周文其、駱飛、吳簫劍

  將於8日至9日在此間舉行的2023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是步入新征程的中國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背景下,舉辦的首個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國家級、國際性論壇,也是這一論壇第11次在貴陽舉辦。

  本屆論壇主題為“共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推進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徵。

  “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是立足貴州,面向全國乃至世界的交流平台,能很好地傳遞綠色發展的理念和價值,促進更多環保科技技術研發落地。”即將參會的生態文明(貴州)研究院副院長陳艷波説。

  陳艷波認為,“生態文明”之所以能成為貴州的關鍵詞,既與貴州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成效顯著密不可分,更與中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大格局息息相關。

  貴州地處長江、珠江上游,素有“兩江生態屏障”之稱。由於當地喀斯特地貌發育典型,河谷縱橫,海拔高差大,多山少土的自然條件使得生態脆弱且難以修復,守好生態底線成為當地建設美好家園的共識。

  從森林覆蓋率超過62%到世界自然遺産地數量全國第一,從縣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98%以上到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100%。十年間,“綠色生態”已經成為貴州一張閃亮的名片。

  作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大膽嘗試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對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縣取消GDP考核,構建生態環境大數據監管平台……一系列改革舉措在當地先行先試,構建起保護綠水青山的“四梁八柱”。

  包括多類型自然資源資産統一確權登記制度、生態環境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在內的一系列貴州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已列入國家推廣清單,獲得國家推廣,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強大力量。

  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舉辦的這些年,恰是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蹟和綠色發展奇蹟。

  從強化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到推動重點區域綠色發展,從促進傳統産業綠色轉型到推動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十多年來,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綠色成為新時代中國的鮮明底色。

  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全球大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一連串的“世界之最”,見證着中國推動綠色發展的努力。

  論壇執行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貴州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傅濤説,近年來,論壇積極回應國際社會對生態文明建設熱點問題的關切,持續推動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理念傳播和實踐探索,深化同國際社會在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的廣泛交流和務實合作。

  地球是全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促進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據悉,論壇將推動建立與國際組織常態化合作機制,就落實全球發展倡議推動共建綠色“一帶一路”搭建對話平台,貢獻中國方案,促進國際合作。

  論壇執行委員會外事工作組副組長劉寶昌説,期待論壇為繼續推動全球綠色轉型、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世界提供智力支持。

  前來參加論壇的貴州中藍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羅家豪和他的團隊,帶來了關於錳渣無害化處理以及資源化利用的最新綠色技術和成果,這一技術能夠有效解決傳統電解錳企業錳渣固體廢棄物的堆放壓力和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問題。

  “我期待與更多國內外專家學者以及環保技術研究機構等交流合作,汲取更多綠色發展相關理念,應用於技術研發和推廣的過程中。”羅家豪説。

  這是3月21日拍攝的貴州省貴安新區櫻花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距離論壇舉辦地貴陽300余公里的畢節市海雀村,林海滔滔。

  一排排蒼翠的華山松、馬尾松沿着山坡鋪開,將一棟棟白墻灰瓦的房屋圍得嚴嚴實實,猶如守衛村莊的綠色城墻。綠水青山正在成為貴州民眾生活的天然裝飾。

  在57歲生態護林員馬正安的記憶中,他所在的畢節市赫章縣海雀村曾經森林覆蓋率不到5%,“連綿不絕的大山植被稀疏,乾旱時節風過之處,常常捲起漫漫黃沙”。近10年來,他見證了綠色在這裡生長。

  生態文明理念的踐行也為貴州鄉村振興注入動力。在晴隆縣茶馬鎮曾經深度貧困的青山村,全鎮共種植花椒1.4萬餘畝。茶馬鎮黨委書記劉勝明説,全鎮很多地方土層薄、産值低。選擇花椒産業,主要是花椒耐旱、根係發達、保水性好、産值高。

  如今的青山村,花椒産業不僅讓石漠化山頭綠起來,也讓老百姓錢袋子鼓起來。“一個月有2000多元錢收入。”村民羅文美説。

  這樣的綠色發展故事,正在全國各地上演。廣袤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人民享有更多、更普惠、更可持續的綠色福祉。各方期待,此次論壇上取得的成果,不僅有助於中國綠色發展,也將為守護好綠色地球家園提供助力。(參與采寫:田穎、趙陽)

[責任編輯:鄧嫻 謝素香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