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游客們在貴州遵義會議紀念館內游覽。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新華社貴陽7月1日電 題:“遵道行義”之城的“轉折”之旅
新華社記者李驚亞、吳簫劍、吳思
在中共歷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遵義會議在這裡召開;四渡赤水出奇兵的傳奇在這裡流傳;紅軍在這裡取得了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毛澤東揮毫寫下“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名句……這裡,是人稱“轉折之城”的貴州遵義。
遵義老城子尹路96號,一幢磚木結構、中西合璧的建築格外莊嚴、肅穆。88年前,紅軍長征經過遵義,在這裡召開遵義會議,實現從挫折中奮起的“偉大轉折”。
為滿足游客需求,遵義會議紀念館日前開啟夜間開放模式。置身其中,仿佛回到80多年前的夜晚。
“1935年,紅軍來到遵義城,紀律嚴明,對群眾秋毫無犯,群眾發自內心擁護共産黨,這也是遵義紅城血脈的根。”遵義會議紀念館原副館長、作家田興咏説。
如今,漫步遵義大街小巷,“遵道行義、自強不息”八個大字隨處可見。“道”謂天下通行之路,“義”謂天下合宜之理。古城遵義,正體現了遵道行義、自強不息的城市之氣。
受巴蜀文化和楚湘文化影響,從秦漢開始,遵義就形成獨特的文化圈。到明末清初,黔北各地書院、私塾林立。從乾隆年間至清末,遵義市新蒲新區新舟鎮沙灘村先後走出以鄭珍、莫友芝、黎庶昌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名人,因此有“貴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灘”的説法。
“一曰水師宜急練大支,一曰火車宜及早興辦,一曰商務宜重加保護……”位於沙灘村的黎庶昌故居內,展示了清光緒十年,外交家、學者黎庶昌根據多年駐外體驗寫成的《敬陳管見折》,闡述改革措施,走強國富民之路。只可惜當時清廷並未採納。
當馬克思主義的星火播撒在遵義這片土地上,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踏上符合國情的正確道路,實現了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
脫貧攻堅戰場上,赤水市在貴州率先脫貧出列,遵義在貴州率先整體脫貧;在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上,遵義大踏步前行。
“遵義的城市靈魂是紅色,我們正在努力讓‘紅色基因’變成可持續的‘發展基因’。”遵義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紅花崗區委書記劉東明説。
以遵義會議會址為軸心,遵義打造年輕人消費場所等多元新業態。漫步1935街區,城市之夜流光溢彩,入選首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聚集消費區”;撈沙巷裏,黔北特色小吃從街頭擺到街尾,滿滿煙火氣;24小時書店、遵義紀念公園,是游客感受城市慢生活的極佳場所。
20世紀六七十年代,超過8萬名工人、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從大城市跋山涉水來到遵義,在遵義建起了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和科研單位,點亮了遵義現代工業之光。
貴州梅嶺電源有限公司便是在這一時期成立。“半個多世紀以來,一代代梅嶺人扎根革命老區,在我國載人航天、探月、北斗衛星導航等重大工程中,幾乎從未缺席。”梅嶺公司副總經理袁再芳介紹説。
從空中俯瞰遵義,水網四通八達,山巒綿延起伏,2900萬餘畝林地覆蓋了這座城市一半以上的面積。山美水美林美,造就了遵義人閒適自在的生活態度。
“酒冠黔人國,鹽登赤虺河”“滿眼鹽船爭泊岸”,遵義自古是川鹽入黔、黔貨入川要道和商品集散地,船運文化深厚,商賈雲集,潛移默化造就了城市的開放和包容氣質。
2023年6月9日,由中鐵一局承建的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至新蒲新區高速公路重點控制性工程芭蕉灣特大橋架設完成,大橋左右幅全部貫通。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今天,縱橫交錯的水、陸、空交通網讓古城遵義視野更加開放。烏江構皮灘水電站通航,一船出省、直達長江;巨龍般的高鐵在山間馳騁,拉近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空間距離;借助新舟機場、茅&機場以及黔粵班列“遵義號”,與粵港澳大灣區及更大的海外市場連接……遵義對外貿易已拓展到141個國家和地區。
這裡既有“中國最美的丹霞”之一赤水丹霞,也有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文化遺存海龍屯土司遺址。“生態名片+歷史名片”正在成為遵義城市發展的響亮招牌。
游客在赤水丹霞旅游區大瀑布游玩(2022年8月3日攝)。新華社發(范暉 攝)
2012年以來,遵義地區生産總值增速持續保持貴州省前列。
“縷縷黔北文脈綿延不絕,凝聚成這座城市的文化脊梁。吐故納新,生生不息,造就遵義獨樹一幟的城市魅力。”遵義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黎鐸説,“‘轉折之城’遵義,正在新時代書寫新的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