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天佑,彝族世襲土司,生於清順治元年(1644年)。歿於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是六盤水廣為人知的茶人。
據今保基鄉當地人講,龍天佑家來到簸箕營,由於遠離州城和驛道,偏僻閉塞,交通不便。龍天佑就在自己管轄之地建“專業村”,根據各地的不同特點,也就是現在的“一村一品”“一品一特”,組建“養馬寨”“養牛衝”“養豬衝”“菜子衝”等。除此之外,龍天佑還從雲南引進茶種,在簸箕營種植大量茶樹,並從雲南請來了師傅指導種茶、採摘茶葉和加工制茶。茶葉不但滿足了當地需求,製作後的幹茶葉還出售外地,以解決所養兵丁和當地住戶經濟開支。
在保基,簸箕營原張家和王家家族與龍天佑家族(當地老百姓稱為“官家”)從歷史上的清代直至民國末年都有往來。龍宇霈(龍天佑的第九代孫)在民國當鄉長時,每到過年,要把簸箕營有名望的一些人通知到他家吃飯。當時王家寨張正清(曾當過保長,後孫女成了龍宇霈的長媳)和王子清有幸參加。龍天佑家喝茶的禮節是很多的。客人進家上坐後,家奴(一般是年輕的姑娘,也稱“侍者”)先用茶壺把水燒開備用,然後用精緻的茶匙從貯藏罐裏將茶葉取出放入泡壺中,將備用的開水倒入泡壺中沖泡,茶葉在壺中浸泡一會兒後茶香四溢。這時將泡好的茶水倒入茶杯中,不能倒滿,只能倒七八分,俗話説“酒滿敬人,茶滿欺人”。然後才用茶盤分別將茶水端到各位客人面前的茶几或餐桌上,而客人這時不能馬上喝,而是讓茶水稍微冷卻後再喝。喝茶時也不能一飲而盡或兩三口喝光,要邊説話邊喝,一小口一小口的品嘗,並享受着茶葉的美味和閒情逸致的交談所帶來的快樂。待客人的茶水喝到只剩二三分時,給客人斟上茶水,叫“敬二道茶”,待三道茶敬完後,“侍者”離開。這就是“敬三道茶”的茶禮。龍天佑可謂是保基茶文化的“鼻祖”。
當代,隨着六盤水茶産業的發展,各界致力於推動茶産業發展,不斷探索創新制茶工藝、極度關心茶文化保護和全力推動茶文化傳播的茶人不斷涌現。
出生於浙江的柳榮祥畢業後分配到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工作,從事茶葉科學研究與技術推廣工作。在1997年6月至1999年7月到貴州省六盤水市挂職,任市長助理。在六盤水挂職期間,着重在培育和發展茶葉産業、農業綜合開發以及發展綠色産業和推進農業産業化進程等方面開展工作,在推動涼都茶産業實現轉折性發展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短短的6年時間,六枝特區茶葉種植面積從原來的4 萬畝存量驟然發展到如今新建的10萬畝,六枝茶産業在規模化發展道路上僅用6年時間實現了歷史性飛躍。
從種植、加工到銷售,再到品牌打造,打鐵關翠芽的成名,離不開一名“關隘上的茶人”——張雙文。作為生於斯長於斯的打鐵關人,張雙文於1982年進軍營當兵,1986年退伍。回到老家後,他開過小煤窯,當過村幹部。1991年年底,依託打鐵關深厚的茶歷史文化和打鐵關良好的自然地理優勢,組織村裏召開動員會,發動當地群眾發展茶葉種植。1992年,張雙文開始正式種植茶葉。隨着茶葉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張,為了專職發展茶葉,張雙文於2012年辭去村幹部職務,從2013年起專職發展茶葉。經過多年的不斷發展,雙文合作社已形成集茶葉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茶葉産業,並創立了“打鐵關翠芽”品牌。産品遠銷河南、浙江、福建等地。

標準化茶葉加工廠。
江山代有才人出,六盤水涌現出了許多“茶人”,有巾幗不讓鬚眉的“茶界女超人”葉芳;將革命傳統精神融入茶葉的陳朝華;放棄“鐵飯碗”,投入茶事業的陳永朝……無數前輩篳路藍縷、砥礪前行,六盤水茶業蓬勃發展。
相關鏈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