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茶葉多加工成餅茶。飲用時,加調味品烹煮湯飲。隨着茶事的興旺和貢茶的出現,加速了茶葉栽培和加工技術的發展,涌現出了許多名茶,品飲之法也有較大改進。為改善茶葉苦澀味,飲用時開始加入薄荷、鹽、紅棗調味。此外,開始使用專門的烹茶器具,飲茶的方式也發生了顯著變化,由之前的粗放式轉為細煎慢品式。
隋唐時期高雅奢華的茶文化和興盛至極的團餅茶製作工藝,在一定歷史時期內對六盤水民族民間制茶工藝的發展和傳承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今盤州市竹海鎮彝族茶農仍沿用傳承了千年的唐代團餅茶製作工藝,他們將茶炒揉後,捏成團餅狀,用棕葉包裹挂於灶上炕幹,叫“苦荼”,盤州市竹海鎮彝族茶農則稱茶為“爬拖”。
與此同時,驛館的建設也助推了六盤水茶文化的發展。在古代,驛館類似現在的招待所或賓館,供傳遞公文以及往來官員下榻。驛館的高效運作,不僅能夠確保信息及時準確地傳達,還是戰爭勝利的重要保障。
唐代驛館系統非常發達,數量眾多。由於驛道支線不斷增加,朝廷對驛館支出巨大,為保證政令暢通,預算經費由各當地土官土府支出,並任命土官為驛將或捉驛(“捉”即掌握、主持之意),負責對驛丁的管理、館捨得修繕、接待和通信。而管理驛館的土官們,利用驛館與過往官員、來往客商社會交往之便從事茶貿交流活動。驛道成為本土通往外界進行鹽茶交易的快速通道。當時驛館既是朝廷各類信息傳遞和換馬之處,也成了其他商品交流和茶葉貿易的“中轉站”,相當於現在的物流中心、快遞中心。境內設置為“十里一塘,&&一站”,稱之為塘兵驛站(驛館)。在通往雲南的主驛道上,市境內設有安樂塘、青菜塘、本城塘、半坡塘、毛口驛等,傳遞信息者及過往官員,可以在這裡喝茶歇息,換馬趕路。

普安州文廟“文武官員到此卸馬下轎”碑坊。
相關鏈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