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至弘治年間,茶分官茶、商茶,官茶儲邊易馬,商茶專賣;茶民種茶交官,商人請引,憑引運銷,嚴禁私茶販賣。
茶不僅被提高到“官茶儲邊易馬”的國家戰略物資層面,因“犯私茶”而引發官軍與土司之間的戰爭時有發生。與此同時,經修復和擴建後的勝境關古驛道成為名噪一時的“滇東茶馬古道”,普安衛城軍屯“流官”沈勖筆下描寫普安衛茶肆林立景象的詩作《春城翠柳》千古流芳,徐霞客到訪丹霞山得到護國寺住持影修“飲以茶蔬”並贈予“茶醬”的熱情款待……明代,茶被賦予了太多沉重的人文符號和深刻的歷史內涵。
朱元璋在貴州全境推行“以夷治夷”的政策後,為了長期鎮壓“反叛”,官家在貴州沿交通要道設立軍事屯堡。先後在貴州設屯堡30 衛。在食不果腹的歲月裏,當時主要依附土地為生的仡佬族同胞群起反抗,拒不執行“常納貢賦”並觸犯“私茶”法令,統治者將此作為公然挑釁行為,並派出軍隊進行鎮壓。因此,仡佬族人與官軍在明洪武年間至明成化年間發生了4次大規模的戰爭。經過大小多次戰爭,消耗了他們所有的“家底”,尋求自己的生存出路就成了無可選擇的道路,有的“逃逸”他鄉,有的成了朝廷的順民。仡佬族所種“長官茶園”“馬頭茶園”有的荒廢、有的被其他族人所佔。馬頭基本消亡,但馬頭寨、茶山等地名卻保留了下來。

今六枝特區落別鄉馬頭村。
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普安路總府改為普安州設流官知州,普定府改為西堡長官司,八番順元宣慰司改為貴州(水西)宣慰司。土司制度雖與羈縻州制度“以夷制夷”“分而治之”的政策一脈相承,但發展程度更高。這一時期,土官大都管理着大量茶山,並依朝廷規定挑選上等好茶作為貢賦上交。部分地區土官不僅要上交好茶,還要上貢好馬。
明代不僅要求土官要依茶法向朝廷納茶課,還實行“以茶易馬法”。這一時期,境內茶葉種植規模不斷擴大,本地民族茶文化與中源茶文化交流更加密切。但後期由於政治制度的變革,社會矛盾尖銳,因販私茶、“不供常賦”,明代末年,土司與朝廷當權者之間的矛盾衝突不斷、戰事連連,導致茶園大片被毀,茶種植規模急劇減少。

普安衛城城樓。
在滇黔古道上,普安州城是由黔入滇的咽喉要地,湘黔驛道和滇黔驛道連通,往來運輸軍糧、食鹽、滇銅、貢賦的馬幫絡繹不絕,驛站、茶廳終年繁忙。明代著名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徐霞客游歷普安州城時也發出:“是城文遠,為貴築之首”“非它衛可比”的感嘆。
相關鏈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