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黨代會】綠水青山共為鄰 滿目蔥蘢入畫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定西實踐
2022-04-25 08:38:52 來源: 甘肅日報
圖集

    原標題:綠水青山共為鄰 滿目蔥蘢入畫來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定西實踐

  漳縣貴清山鎮植物園。 漳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安定區車道嶺退耕還林工程仁用杏基地。定西日報社供圖

  通渭牛谷河水岸農耕文化風情線。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張子斌

  定西位於甘肅中部,是黃河最大支流渭河的發源地,是洮河以及重要支流關川河的水源涵養區、補給區。

  近年來,定西市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力打好水土保持、節約用水、防洪治理“三大組合拳”,用實際行動踐行擔當,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深入開展“綠滿隴中”行動,完成造林封育193萬畝、全民義務植樹9874萬株;

  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626平方公里,福州生態林、洮河國家濕地公園、大鹼溝水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全面建成;

  堅決打贏藍天、綠水、凈土保衛戰,空氣治理優良天數比率達到95.3%、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5%、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綠水青山共為鄰,滿目蔥蘢入畫來……定西市,在新時代“黃河大合唱”中,奏響了屬於自己的樂章。

  荒蕪褪去 綠滿隴中

  “山是和尚頭,河裏無水流。”曾經的定西,十年九旱,滿目苦瘠。

  植樹、造綠,成了盤旋在一代代定西人心裏的夢想。

  通渭縣榜羅鎮張川村許堡社50多年前是個地地道道的幹山苦嶺,乾旱少雨、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

  許志剛、許志強兄弟倆從20歲開始就在村裏義務植樹,至今50餘年。目前,栽種的綠植面積400余畝,栽種樹種50余種。

  半個世紀光陰,許堡社成了旱垣深處的“小江南”,兄弟倆更是被譽為“旱垣愚公”。

  像“剛強兄弟”這樣,植樹播綠的定西人還有很多。

  一代接着一代幹,一棵接着一棵種。

  進入新時代,定西全力推進“綠滿隴中”行動,以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等國家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為主的國土綠化工作為抓手,把林木牢牢“釘”在乾旱貧瘠的土壤之中。

  揮鍬鏟土、踩土定植、提水澆灌……春季的安定區石峽灣鄉,處處可見身着紅色馬甲的志願者,他們個個熱情高漲、幹勁十足,投身到植樹造林的活動中去。

  今年,石峽灣鄉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調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者力量,帶動村民群眾積極參與到植樹造林當中。

  按照人均10株的目標任務,開展農村“四旁”義務植樹,將房前屋後、道路兩旁、村莊街口、溝渠坑塘、家舍院內等全部納入義務植樹範圍。

  “既增強了黨員幹部的綠色發展意識,又提高了共建美好家園的責任感。”石峽灣鄉鄉長曲建軍介紹,石峽灣鄉已經完成路旁栽植河北楊2780株、雲杉1900株、水旁栽植紅柳6300株,面山綠化90多畝。

  春光明媚,百花齊放。安定區體育公園滿園綻放的迎春花、海棠、榆葉梅、桃花……讓周邊市民盡情享受春日的美好。

  “定西城區的綠化越來越好了,現在到處花開了,空氣質量也好,生活在這裡感覺到很幸福。”準備搭乘高鐵去太原工作的李軍説,“定西的發展太快了,每次回來都有新的變化,尤其是新城區的生態環境建設。”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詩句中的美好畫面,不斷繪就。

  定西市緊緊依託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退化林分修復、造林補貼及森林撫育等重點生態工程,堅持生態治理先近後遠,先易後難、整山系整流域推進和“多種樹、種好樹、管好樹”及適地適樹、適季適種原則,將建設任務落實到山頭地塊。

  “十三五”以來,全市完成造林封育212.93萬畝,義務植樹11443萬株,通道綠化2000多公里8.7萬畝,城區鄉鎮面山綠化67.88萬畝。累計落實各類林業草原建設資金46.53億元。全市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恢復。

  如今,全市林地總面積602.82萬畝,佔國土總面積的21.06%,森林面積達到346.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12.1%。天然草原面積650.17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79.75%。

  荒蕪褪去,“綠”在隴中大地綿延。

  碧水清流 晴空萬里

  微風和煦。家住渭源縣城的市民王先生沿着渭河濱河健身步道鍛煉身體,看著波光粼粼的清澈河面,悠閒愜意。

  “以前,河岸環境差,大家都不願意到這兒來。這幾年,河水越來越清澈了,兩岸越來越綠,空氣清新、環境優美,散步鍛煉的人也越來越多。”王先生感慨着渭河兩岸的變化。

  渭源縣是黃河最大支流渭河的發源地。

  抓實綜合保護治理,才能確保源頭活水清如許。

  在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路上,渭源錨定方向。

  近年來,共實施各類生態治理項目62項,總投資24.5億元,全面啟動總投資12億元的渭河源林草生態扶貧鞏固提升項目,已完成投資1.54億元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建設。

  緊盯“雙碳”目標,持續開展節能減排和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新增綠化面積21.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16%。全縣總用水量控制在0.32億立方米,重要江河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控制在90%以上,空氣優良天數達320天以上,飲用水水質達到三類標準,土壤環境質量達到二級標準,全縣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提升。

  水清岸凈、人水和諧的美好畫卷,在渭水源頭徐徐展開……

  陽春三月,漳縣處處煥發着勃勃生機。放眼望去,漳河流水波光粼粼,蜿蜒向前,宛如一條長長的“藍絲帶”;漳河兩岸草木蔥蘢,風光旖旎,行人散步其中,悠閒而愜意……

  “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卷軸,生動詮釋着漳縣推行“河長制”工作以來的喜人變化。

  “以前這裡淤泥堆積、雜草叢生,經過整治後,河道面貌得到了明顯改善,大家愛水護水的意識也越來越強。”漳縣新寺鎮新寺村黨總支書記、村級河長張弼升細數着近幾年龍川河的變化。

  漳縣在推行“河長制”的基礎上,&&了“河長+警長”制實施意見和“河長+警長”制工作職責方案,建立了區域與流域相結合的以縣、鄉、村“河長+警長”為主要內容的組織體系。

  目前,全縣有27名縣級河長、117名鄉級河長、91名村級河長,定期對全縣3條主河流、15條支流開展巡河履職,今年已累計巡河2700多人次,形成了高位推動、部門聯動、上下互動的工作格局。

  這是定西市協調推進“流域水環境保護治理、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土地綜合整治、地質災害治理、礦山生態修復、重要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與修復”6大工程結出的纍纍碩果。

  定西市全面啟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深入開展“綠滿隴中”行動,完成造林封育193萬畝、全民義務植樹9874萬株;

  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626平方公里,福州生態林、洮河國家濕地公園、大鹼溝水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全面建成;

  堅決打贏藍天、綠水、凈土保衛戰,空氣治理優良天數比率達到95.3%、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5%、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林果滿枝 致富門開

  四月中旬以來,通渭縣新景鄉王灣村村民劉軍霞和丈夫特別忙,不是在老果園忙着疏花,就是在新果園裏舖膜、栽樹苗、套桿。

  蘋果産業一直以來都是新景鄉農民增收的一項支柱産業。經過近20年的發展,新景鄉蘋果種植面積已達到3.2萬畝。

  近年來,樹體老化、品種退化、勞動力弱化等制約蘋果産業發展的問題日漸突出,當地選取優良品種,進行老舊果園改造。

  王灣村作為新景鄉老舊果園示範改造典型村,打造起矮化密植果園。

  在王灣村老果園改造區,已經栽好的果樹整齊林立,與傳統果樹相比,這些通過矮化技術栽植的果樹間距更寬,果園整體通透疏朗。

  “我們家蘋果樹種了大約20畝,每年收入10萬元,今年改造了2畝果園,正在栽新樹、鋪地膜、套種南瓜,收入肯定會越來越好。” 劉軍霞笑着説。

  據悉,在2021年全鄉5700畝蘋果提質增效的基礎上,今年繼續實施蘋果基地提質增效4500畝,示範推廣蘋果矮化密植種植技術,進一步提高蘋果産量和蘋果品質,目前,全鄉蘋果挂果面積達到1.5萬畝,可實現經濟收入1.2億元。

  環境美起來,日子也要富起來。

  近年來,定西市加快培育發展林果産業,大力扶持發展以蘋果、梨、核桃、花椒、大果沙棘等為主的優勢林果産業,全市特色經濟林果基地規模逐年擴展。

  每到節假日,漳縣牡丹油、沙棘産品成了人們爭相購買、走親訪友的新寵兒,深受群眾青睞,農民也嘗到了經濟林果業收入帶來的甜頭;臨洮縣的花卉産業平穩發展,年均種植面積2000畝,帶動農戶1.25萬戶,被國家授予“中國花木之鄉”。

  林果産業的發展壯大,為當地村民打開了致富門。

  老城山是隴西縣通安驛鎮黑家岔村出了名的荒山,長期乾旱少雨,七成土地撂荒,兔子不出沒,野雞不光顧。如今,這座荒山舊貌換新顏,變成了當地群眾致富奔小康的“靠山”。

  這離不開返鄉青年閆鵬飛作出的努力。2013年,執拗的閆鵬飛承包下了老城山3000畝撂荒地,開始種植優質核桃樹。他每天穿梭在老城山的角角落落,帶領公司員工和當地村民,挖坑、定苗、培土、澆水、覆土……

  樹苗和孩子一樣一年年長高,荒山也一點點變綠,核桃樹也成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搖錢樹”。

  核桃種植基地農忙的時候能吸納80多名當地群眾務工,每人年收入1萬多元。同時,還帶動周邊425戶農戶種植核桃,基地按照農戶自産、公司統一收購銷售的模式,帶動群眾致富。

  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美麗圖景,正在變得更新更美……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楊唯偉

責任編輯: 王生元
01007016001000000000000001111054112859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