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慶城 科技之花結出致富碩果
四月的慶陽,春風輕柔地吹過蘋果園,陣陣花香迎面撲來,沁人心脾。
4月21日,全媒體採訪團一行走進位於慶陽市慶城縣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慶城蘋果試驗示範站。穿行在果園中,嫩綠的葉子和潔白的花朵互相映襯,生機勃勃。
2012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慶城縣建立了首個集教學研發、示範推廣、科技培訓於一體的蘋果試驗示範站。
開展砧木對比、砧穗組合研究,矮化密植、旱地栽培研究……針對慶陽蘋果産業發展面臨的問題,試驗示範站開展了一系列試驗研究。截至目前,示範站已推廣旱地矮化密植建園20萬畝,喬化短枝蘋果建園10萬畝,鬱閉園提質增效23萬畝,累計培訓果農1.5萬人次。
“從2012年建站以來,我就負責慶城蘋果産業發展苗木‘本土化’工作,一年中有200多天在示範站度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研究員、慶城蘋果試驗示範站站長劉振中説,示範站根據慶陽蘋果産業的生態區位優勢和産業發展需求,進行了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的試驗示範與推廣應用,既有“解渴”的效果,也達到了“造血”的目的。
慶城縣玄馬鎮樊廟村村民樊賓強是最早的技術幫扶受益人之一。2015年,樊賓強開始流轉村內閒置土地,引進矮化密植技術,改種了瑞陽、瑞雪等新果樹品種,走上了一條投資小、收益高的增收致富之路。
2018年,樊賓強帶頭成立了慶城縣瑞嶺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160畝蘋果,帶動了村裏29戶人家增收致富。樊賓強説:“一開始,村裏人不了解新技術,也不願意改種新品種,西農的專家們就深入田間地頭示範講解,通過講事例、比收入,引導村民逐步轉變傳統種植觀念。”
“改種的新品種蘋果皮薄肉脆、色澤鮮麗、酸甜適度,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去年一年我們合作社收入在160萬元左右,蘋果産量和收入都比以前多得多。”樊賓強樂呵呵地説。
如今的樊廟村已經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蘋果種植專業村,樊賓強也成了村裏的致富帶頭人。在他的示範帶領下,新科技在樊廟村“生根發芽”,果農們逐漸接受並引進了新技術和新模式,蘋果産量和收益有了很大提高。
“種蘋果能取得這樣的效益,離不開西農專家們提供的技術支持和指導。”樊賓強説。除了平時在田間地頭提供技術指導外,示範站還會分階段舉辦培訓班,開展病蟲害防治、果樹修剪、疏花疏果、套袋等各類專業技術培訓,讓果農在科學化、精細化種植方面得到了很大提升。
“有了新品種、新技術,還要做好蘋果的銷售,解決‘好蘋果賣不出好價錢’這一難題。”慶城縣果業發展中心主任徐巨濤介紹,目前全縣共發展果品企業38家、合作組織141家,依託合作組織參與技術指導、信息對接、貯藏保鮮、收購銷售,圍繞“統一物資、統一技術、統一銷售”全程服務,實現了“小農戶”與現代化農業的有機銜接。
建立合作共建蘋果試驗示範站、培養聘用專職農民技術員、依託合作組織拓寬蘋果銷路……10年間,慶城縣蘋果栽植面積達到25萬畝,挂果20萬畝,2021年底,産量達到21萬噸,産值11億元,農民每年人均蘋果純收入達到3244元,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2%,以科技“澆灌”的蘋果樹在這裡結出了一顆顆致富碩果。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石丹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