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11月30日電 題:兼職人民調解員:“我去海上評評理”
新華社記者曹佩弦、姚遠、李慧穎
福建省寧德市溪邳村村民賴瑞德今年51歲,是一名兼職人民調解員。與中國300多萬人民調解員中的絕大多數不同,他的“辦公室”設在飄搖的養殖漁排上。
一大早,賴瑞德挂了一個電話,着急忙慌趕到漁港碼頭。他駕駛一艘電動舢板,朝海上一個漁排趕去。
在漁排上的活動房裏,兩名漁民正等着賴瑞德的到來。這個不到20平方米的活動房就是溪邳村“海上社區”矛盾糾紛調解室。
這是6月9日拍攝的福建省寧德市溪邳村“海上社區”一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
那天,一名漁民駕船經過一個鱸魚養殖戶的網箱時疑似發生剮蹭。雖然沒造成經濟損失,但就是否剮蹭,雙方各執一詞,爭得面紅耳赤。
賴瑞德的一句“來,都説説”就已經讓矛盾化解了一半。“漁民之間的矛盾大多是類似的小口角。來到這裡,有個中間人傾訴評理,大家心裏舒服了,事情也解決了。”賴瑞德説。
賴瑞德當過二十幾年的村小學老師,還曾在鎮派出所幫忙調解矛盾。目前,他是一名船管員,日常與溪邳村所有養殖戶打交道。“養殖戶都信我,所以大家有了矛盾願意來找我。”賴瑞德説。
在漁排上的調解室,一張桌子和幾把塑料凳就是全部陳設,角落裏還堆放了幾袋魚飼料。看似簡陋,這裡卻是溪邳村廣大漁民“評理”的最佳去處。
溪邳村是純漁業行政村,有養殖戶325戶,養殖區域面積達5000畝。2021年10月,管轄溪邳村的溪尾鎮針對該村漁業人口成立“海上社區”。考慮到養殖戶長時間在海上作業,忙起來甚至住在漁排上,社區租用養殖區域中心地帶的一個漁排活動房作為調解室,就近解決矛盾糾紛。
“在海上進行人民調解是立足本地特色化解基層矛盾。”溪尾鎮黨委政法委員黃傑介紹説。
人民調解是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訴訟外糾紛化解機制,適用於婚姻家事、鄰里矛盾、生産經營、小額債務等常見多發的矛盾糾紛。相比訴訟,糾紛當事人經過説服、疏導,在平等協商基礎上自願達成調解協議,不僅快捷方便、節約成本,還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
根植於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價值追求,人民調解制度符合中國國情,能夠有效促使矛盾糾紛發生後及時就地化解,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這是6月9日拍攝的福建省寧德市溪邳村“海上社區”一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吳慶堂 攝)
就在這個漁排上,賴瑞德迎來了自己調解員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在他的調解下,一樁涉及金額上百萬元的“官司”被成功化解。
2022年,溪邳村13個鱸魚養殖戶被拖欠貨款110萬元。“被欠款一個多月,大家都急了,從四面八方的漁排趕來,擠在調解室,吵着要鬧到寧德市找客商要錢。”賴瑞德回憶説。
當時,賴瑞德急忙駕船趕來安撫漁民情緒。冷靜下來的養殖戶終於聽得進去勸阻,決定等賴瑞德諮詢專業法律人士後再做打算。第二天,賴瑞德來到寧德市,請村挂點法律顧問代表漁民與客商協商。最終,鱸魚養殖戶和客商在漁排上的調解室重新簽訂付款協議,成功追回拖欠貨款。
“現在,我們習慣海上的事就直接在海上解決了。”追回貨款的鱸魚養殖戶楊旺恩説。
溪邳村“海上社區”共有4名兼職人民調解員。“人民調解員在調解糾紛之外,還肩負着到各個漁排進行法治宣傳、維護社區穩定、促進鄰里團結等重要任務。”黃傑介紹説。
“我很高興能幫助漁民用合理的方法提出訴求、解決矛盾,為構建和諧的溪邳村作出點自己的貢獻。”賴瑞德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