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時節,坐落於巫山巫峽鎮桂花村的鄭渝高鐵巫山站,飛馳而至的列車帶來天南地北的旅人。
因為鄭渝高鐵,地處長江與大寧河交匯處的巫峽鎮,比往年的冬天熱鬧了許多。
人們在這裡探尋幽深秀麗的巫峽和小三峽、聆聽竹枝詞的歡歌、凝望巫山神女的亭亭玉立……歷經千年風雨,今天的巫峽鎮,正在鄭渝高鐵的汽笛鳴響中、在長江的浪潮奔涌中書寫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山水畫卷。
小小的巫峽鎮,只是長江碧水東流、在重慶浩浩湯湯691千米旅程的一個小站。
自2016年1月5日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前往長江上、中、下游調研,四次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深刻闡釋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辯證關係和戰略考量。
7年來,3400萬巴渝兒女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在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上探索新路子,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潮涌大江流
長江幹流重慶段水質持續保持Ⅱ類
巫山七&&,巴水三回曲。
站在鄭渝高鐵巫山站遠眺,只見巫峽碧水如玉,兩岸青山如黛。
數據是最好的佐證。2022年,長江幹流重慶段水質持續保持為Ⅱ類,74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8.6%,高於國家考核目標1.3個百分點。
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7年來,重慶持續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統籌山水林田湖草協同保護修復,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系統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涪陵區白濤街道華新水泥重慶涪陵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涪陵華新)周邊居民,曾因生活污水排污設施不完善而飽受污水臭氣困擾,污水還流入烏江,對烏江水質造成影響。
白濤街道工作人員曾多次嘗試修繕污水管網,但該地與城鎮污水處理廠距離遠,修建污水管網不僅要耗費巨大資金和時間,道路開挖還會對周邊居民生活及企業生産造成困難……
涪陵區生態環境局實地走訪後發現:白濤街道是涪陵區的重要工業區,遍佈着幾百家企業,而企業本身建有污水處理設施。
能否將居民生活污水接入企業的污水處理設施進行處理?
隨後,涪陵華新履行社會責任,投資260余萬元,新修、擴建了30立方米的污水收集池,鋪設管道1000余米,購買污水提升泵2&,又新建了一套30立方米的中水處理回用系統,將周邊居民生活污水和兩家餐館廢水統一收集處理。
鐵腕治污的例子,在重慶並不鮮見。
渝北區是重慶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同時有大面積的農耕區域,不少入河排污口受到農業面源污染影響。比如洛磧鎮青木村沙公溪南入河排污口上游,有一養豬場,養殖廢水加上農業面源污染、分散農戶生活污水等一直污染周邊水體。
渝北區累計投入183萬元,採取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提質等系統治理方案,對包括沙公溪南入河排污口等在內的養殖污染等問題進行治理。養豬場順利搬遷,業主還通過農業種植恢復了場地植被。
在全市層面,長江、嘉陵江、烏江幹流4012個排污口全部完成監測、溯源工作,全市入河排污口整治率達到80%。
鐵腕治污的同時,生態修復從未停止。
全長1068千米的鄭渝高鐵沿線分佈有近百處環境敏感區,包括自然保護區33處、風景名勝區9處、森林公園15處、濕地公園1處、水源保護區25處,以及文物古跡、國家重點保護動植物等。
為此,鄭渝高鐵在選線和建設時,對環境敏感區以繞避為主,先後投入2000多萬元,在大寧河畔橋梁邊坡區域和鐵路區間路基兩側安裝防護網,栽種灌木、喬木約7800平方米,修復因高鐵施工受損的植被,保證“終年常綠,三季有花”。
位於渝北區石船鎮的銅鑼山礦山公園,曾是一座廢棄的礦坑,岩土裸露,植被稀疏,滿目瘡痍。在投入1.5億元,大規模實施礦山生態修復後,如今的銅鑼山公園,高聳的絕壁之間鑲嵌着一塊塊“綠色翡翠”,碧水靜謐、晶瑩剔透,被網友稱為“小九寨”。
僅在2022年,重慶就完成歷史遺留礦山和關閉礦山生態修復760公頃、國土綠化營造林500萬畝、“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50萬畝、石漠化治理74.5萬畝。
潮平兩岸闊
綠色産業産值比重不斷增大
2022年12月28日,豐都蓮花山風電場110千伏送出工程順利投運。
位於豐都高家鎮、雙路鎮的蓮花山風電項目,安裝10&金風5.0兆瓦風力發電機組,預計年上網電量為10081萬千瓦時,年等效滿負荷小時數(即以滿功率發電的時間數)為2036小時。
豐都蓮花山風電場的投運,將助力豐都打造100億級清潔能源示範基地。工程投運後,預計年新增風電送出超1億千瓦時,每年可為國家節約標準煤約3.1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8.3萬噸。
就在豐都蓮花山風電場順利投運當天,中國石化江漢油田涪陵頁巖氣田焦頁12號&&18口氣井全部完井,投産氣井16口,采收率達44.3%,一舉創下我國頁巖氣開發&&井數最多、井組采收率最高兩項紀錄。
自2012年底實現我國頁巖氣重大勘探突破以來,涪陵頁巖氣田累計繳納稅費82.94億元,累計探明儲量近9000億立方米、産氣532億立方米,每年向當地公司提供化肥生産原料氣近5.57億立方米,通過川氣東送管道為長江經濟帶中下游沿線6省70多個城市、2億多居民送去綠色清潔能源。
2019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重慶考察,指出重慶要“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範作用”。這為重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提供了根本遵循。
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約佔全國“半壁江山”,長江經濟帶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主戰場。
2022年3月,在重慶資源與環境交易中心、大渡口區生態環境局支持下,位於大渡口區的重慶國際複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際複合)收到重慶銀行發放的一筆1億元的抵押貸款。與以往不同的是,這筆貸款的抵押物是公司的“排污權”。
為找到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兩者的結合點與平衡點,大渡口創新幫扶服務措施,聚焦企業“痛點”“難點”“堵點”,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提高行政審批服務事項效率;優化營商環境,對醫療物資、民生保障、重點項目等實施容錯監管,通過優化監管保生産、優化審批助落地、創新服務促招商、綠色金融強發展等10條政策措施,持續助企紓困。
2021年以來,重慶不斷完善綠色項目評價標準、核算體系,建立綠色相關信息互通機制,按照“可操作”“可計算”“可驗證”“可披露”“可報告”原則,啟動項目碳賬戶監測機制建設,並統籌金融機構建立起綠色項目環境效益測算體系,在建築、交通、工業、農林等重點領域推廣應用,着力破除製造、建築、交通、農林等行業的綠色項目“識別難、評估難”。
不僅如此,重慶還持續推動鋼鐵、石化、有色等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綠色産業産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比重達到20%,綠色建築在城鎮新建建築中佔比達到72.5%,2022年前三季度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7%。
重慶還積極推進綠色發展示範建設,廣陽島入選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生態修復典型案例,梁平區獲得國際濕地城市授牌,城口縣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巫山縣成功創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潮頭再擊槳
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2022年12月23日,搭載着90輛小康汽車的西部陸海新通道專列,從兩江新區魚嘴鐵路貨運站緩緩駛出,將於2天后抵達廣西北部灣港口並出海,並將於今年1月底抵達厄瓜多爾瓜亞基爾港。
重慶(果園)西部陸海新通道“重慶造”汽車出口專列的順利發運,是果園港國家物流樞紐主動探索“整車跨境物流”多式聯運服務的重要一步,將助力“重慶造”汽車搶佔國際市場先機,為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汽車企業“出海搶單”拓展新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為充分發揮果園港作為長江上游多式聯運集散中心優勢,在做好硬體設施配套的同時,果園港還致力於打造多式聯運的軟環境。
近年來,果園港先後獲批成為國家第二批多式聯運示範工程項目、國家啟運港退稅政策支持的13個港口之一,在實現貨物入港清關退稅方面增強了對出口企業的吸引力。
一艘艘滾裝船、一列列火車陸續抵達……重慶果園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在這裡無縫連接。國內的機械設備、汽摩配産品、電子産品等由此通過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運往中亞、歐洲、東南亞;國外的礦石、農産品、機電設備等抵達後,再由此沿長江分撥至全國。
“過去到歐洲要40多天,現在重慶鐵路、水運、公路、空運可自由組合,東西南北能四通八達,耗時減少了一半。”從事跨境物流近30年的重慶美聯國際倉儲運輸(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何道國説。
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囑託:“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市,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板塊,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佔據全國‘半壁江山’,生態地位突出,發展潛力巨大,應該在踐行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市委六屆二次全會指出,重慶作為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國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以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重大戰略疊加,在全國發展大局中地位更加重要、責任更加重大。
2022年6月20日,鄭渝高鐵全線開通運營。
翻開鐵路地圖可以看到,鄭渝高鐵在西端相連成達萬、渝萬客專,東端則與京廣、徐蘭高鐵相連。重慶與成都的東出方向,與國內中東部地區的高鐵網有效聯網、銜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中原城市群、長江經濟帶的&&將更加緊密。
2022年9月26日,兩江新區重慶北站人和隧道,在機器的轟鳴聲中,挖掘機挖出了第一鏟土。
這標誌着成渝間最順直、最高效的客運直連通道——設計時速350公里的成渝中線高鐵開工建設,未來重慶到成都將實現50分鐘通達。
在此之前,涪江雙江航電樞紐、嘉陵江利澤航運樞紐等項目進展順利,以長江、嘉陵江、烏江“一幹兩支”國家高等級航道為骨架的航道體系基本形成。
由此,重慶向東,通過長江黃金水道,強化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連通,通江達海;向西,開行中歐班列,融入亞歐通道,打通出疆入藏戰略通道;向南,暢通西部陸海新通道,輻射東南亞、南亞;向北,從重慶出發的國際班列可銜接京津冀地區、中蒙俄國際經濟走廊,對接東北亞地區……
潮頭登高再擊槳,無邊勝景在前頭。歷史的鼓音總是在時代轉進中擂響,精彩的華章總是在接續奮鬥裏書寫。3400萬巴渝兒女將牢記囑託,在充滿光榮和夢想的新征程上,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中,書寫新的歷史篇章。
數讀>>>
2022年,長江幹流重慶段水質持續保持為Ⅱ類
74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8.6%,高於國家考核目標1.3個百分點
長江、嘉陵江、烏江幹流4012個排污口全部完成監測、溯源工作
全市入河排污口整治率達到80%
2022年,重慶完成歷史遺留礦山和關閉礦山生態修復760公頃、國土綠化營造林500萬畝、“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50萬畝、石漠化治理74.5萬畝
重慶綠色産業産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比重達到20%,綠色建築在城鎮新建建築中佔比達到72.5%
2022年前三季度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7%
本報記者 陳維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