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水淹地”變成村民豐收田

  盛夏時節,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善感鄉農綱村蓮藕輪作基地,500多畝荷花競相綻放。青山綠水,村落點點,構成一幅美麗的田園山水畫卷。

  難以想象的是,這裡不久前還是一片十年九澇的“水淹地”,現在村民穿梭其間管護荷田,猶如置身畫中。

  “水淹地”十年九澇

  “水淹地”地處農綱村石槽壩河畔,是村裏難得的一塊平壩子。

  “只要下雨,雨水就會匯聚到石槽壩河,河水短時間內暴漲,經常淹沒周邊農田。”村民田貴德介紹,這片田地十年九澇,幾乎年年顆粒無收,成了村裏為數不多的閒置地。

  去年底,上任善感鄉黨委書記不久的曾憲軍和村支“兩委”商量後,決定採用“公司+村集體經濟+農戶”的模式,引入企業在此建設蓮藕輪作基地,發展蓮藕、小麥、油菜産業,並配套建設加工廠,開發藕粉、荷葉茶、蓮子等産品,形成以蓮藕種植為核心,多元化發展的農文旅融合全産業鏈條示範基地。企業通過投資和技術入股,佔比30%,村集體經濟佔股70%。

  誰知聽聞此事後,幾乎所有村民都不看好,“年年都遭淹,還想搞産業基地,哪有那麼容易?”

  “苗寨龍門陣”打消村民疑慮

  其實,曾憲軍對解決“水淹地”早有打算,通過起河堤解決水淹問題,再對土地進行改造,實施連片耕作。可是,如何才能讓村民同意將“水淹地”流轉出來呢?

  曾憲軍想到了“苗寨龍門陣”。

  “苗寨龍門陣”,是彭水縣委結合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讓黨的政策理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飛入苗寨百姓家”而打造的理論微宣講品牌。

  “鎮村幹部講政策,村民議事論事。”曾憲軍介紹,借助場鎮趕集、農民工返鄉、傳統節日等時間節點,在村民聚集點、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等場所都能講“苗寨龍門陣”。

  去年底,在農綱村的一場“苗寨龍門陣”上,曾憲軍向村民講述了蓮藕輪作基地的建設方案和發展規劃。

  “好多年了哦,那個河堤都沒修得起來,你們得行?”“就算河堤修起來了,種荷花真的能找錢?”幾場龍門陣擺下來,村民還是疑慮重重。

  曾憲軍把年過七旬的老黨員田貴德請到“苗寨龍門陣”現場給大家做工作。“大家想一下,地荒起一分錢都沒得,流轉了每畝每年有400塊錢,還能到基地打工,一天有80到100塊錢,年底還有分紅……”一筆一筆,田貴德為村民細細算着。16次“苗寨龍門陣”後,村民終於同意流轉“水淹地”建設蓮藕輪作基地。

  “水淹地”舊貌換新顏

  “我們用一個月時間修建了河堤,這讓村民們看到了希望。”曾憲軍介紹。

  如今的石槽壩河畔,一道500米長的河堤隔絕了水患。曾經的“水淹地”舊貌換新顏,綠水青山之間,成片的荷花爭相綻放。

  “種植荷花以來,我在這裡除草、施肥,每天工錢80塊錢。”村民田永余介紹,自家的35畝地也流轉給了基地,每年有14000元收入。

  “現在,村民閒置土地流轉有‘租金’,基地就業有‘薪金’,年底還有分紅。”蓮藕輪作基地負責人馮祥文介紹,該基地涉及130戶村民,下半年基地將輪作小麥和油菜等農作物,預計村民戶均年增收將超過3000元。

  “今年,基地基礎設施也將逐漸完善,修建産業路、人行步道,沿線打造文化手工作坊,讓游客不僅能賞荷花,還能體驗民俗文化。”曾憲軍介紹,目前,善感鄉正與旅游公司洽談開通旅游觀光小火車等事宜,還將充分發揮基地優勢,在配套加工廠建成後,開發藕粉、荷葉茶、蓮子等産品,讓“水淹地”真正成為村民的“豐收田”。

  本報記者 陳維燈 實習生 胡夢

編輯: 劉文靜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866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