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擦亮深山明珠——人居環境整治推動重慶石柱縣金鈴鄉文旅融合

  新華社重慶5月18日電題:擦亮深山明珠——人居環境整治推動重慶石柱縣金鈴鄉文旅融合

  新華社記者李曉婷

  沿315國道經“九曲十八彎”行至武陵山脈深處,一座座別具特色的土家吊腳小樓藏匿於此;乾淨整潔的風情街上,豐富多彩的民俗歌舞表演和非遺手藝展陳吸引了四方來客。

  “坡棧不住,難上鹽大路。”行走在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金鈴鄉,游客們聽當地村民講述着“巴鹽古道”上的故事:古代巴人沿峭壁槽谷穿越大山的層層褶皺形成“巴鹽古道”,依古道而建的金鈴鄉則成為“挑子客”的歇息之地。

  作為“巴鹽古道”上的“活化石”,金鈴鄉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但長久以來,交通不便、房屋老舊、設施不完善等因素讓金鈴鄉“隱於大山”,豐富的旅游資源未能發揮出真正價值。

  “以前場鎮上住着十幾戶人家,都以種植糧食和外出務工為生。”75歲的金鈴鄉村民何紹飛一邊説着,一邊手指快速翻轉,一個漂亮的棕編盤墊正逐漸成形。

  近年來,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多方籌資4000萬元對石柱縣進行對口幫扶,着力於對金鈴鄉場鎮街道沿線人居環境進行綜合整治,修繕改造人居環境及綠化面積超過1.5萬平方米,鋪設供水及消防管網24公里。

  “金鈴鄉在中核集團支持下,保護性開發了土家民俗文化,對建築進行了修繕整治和風貌協調,完善了鄉村旅游公共配套設施,在此基礎上打造出一條民俗風情街。”金鈴鄉黨委書記譚寧説。

  “瞧!以前村民們堆垃圾的地方現在成了民俗節目表演場地。”何紹飛説,如今他有了新的營生手段:在民俗風情街上售賣自己的棕編手工藝品。啰兒調、西蘭卡普、擺手舞、土家鑼鼓……更多當地民俗元素為旅游項目注入文化活力。

  “我們帶着自己的作品從旁邊的洗新鄉趕來。”木兵棕編非遺傳承人余雪蘭説,風情街為更多民間傳統工藝提供了展示空間。

  一里長街,舊貌換新顏。依託農文旅産業融合暨鄉村振興示範項目,金鈴鄉民俗風情街上新增30多家土家特色店舖、餐飲店,同時帶動旅游務工就業超300人。一條“巴鹽古道”,一個傳統村落,一段民俗風情……就這樣,一顆深山中的明珠重新煥發光彩。(完)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66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