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下旬,正是重慶永川區仙龍鎮張家村種糧大戶管永200多畝水田插秧的時候,記者看到一台&插秧機在田裏來回穿梭,旁邊還有農民揮舞鐵鏟,將一鏟鏟有機肥撒到田裏……
要讓稻穀更優質、更優價。從2014年返鄉種糧起,管永就想著要種植有機稻,讓種田效益更高。“現在正是春耕時節,在秧田裏施有機肥,可以讓土質更疏鬆,不板結。”管永説。
目前,管永種的水稻獲得了有機認證,産出的有機稻每斤售價2元錢,比普通稻米市場價每斤高出0.6元左右,效益還不錯。

在重慶永川區仙龍鎮張家村,農民駕駛農機插秧。新華社記者李松 攝
不僅發展優質稻米,提高糧食品牌競爭力,永川還着力改善農田基礎條件,讓種糧更能節本增效;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讓鄉村涌現更多服務糧食規模生産的“田保姆”……今年永川區流轉面積50畝以上的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等種糧大戶達到295戶,規模種糧面積8.87萬畝。與5年前相比,種糧大戶數量增加了86戶,規模種糧面積增加了4.08萬畝,越來越多的大戶願意規模種糧了。
和其他西部丘陵山區類似,永川區糧食生産也面臨着“土地細碎,作業基礎條件差”等問題。為此,永川將農田宜機化改造作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點,通過田塊小並大、彎變直、短改長,讓糧田變成良田,種糧效益更好。
“過去村裏水稻田是‘巴掌田’,平均每塊面積只有1畝多,農民種地效益不高。”永川區雙石鎮腳盆井村集體經濟聯合社理事長張仁權説,宜機化改造後的水稻田成了適合農機下地、高效作業的高産田。
不再是單家獨戶種糧,經過宜機化改造後的水稻田,現在由腳盆井村集體經濟聯合社統一負責生産管理,“農民不僅每年有保底收益,秋收之後還會根據糧食收成有浮動分紅。”張仁權説。
除了改田,改善種糧基礎設施,永川還從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等領域下手,幫助大戶提高種糧專業化水平。
“在永川,區裏鼓勵種糧大戶購買社會化服務,對購買包括機耕、機插秧、機收等在內糧食生産全程社會化服務的,財政每畝補助100元。”永川區農業農村委糧油作物技術推廣站站長唐科明説。
在社會化服務補助等利好政策的帶動下,在永川的田間地頭,如今活躍着50多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為種糧農民提供機耕、機插秧、機防、烘乾等各類專業服務。
在永川區大安街道二郎壩村,村民李剛組建了農機合作社,每年種糧服務面積有兩萬多畝。
二郎壩村村民李家雲流轉有200多畝水稻田,他把機耕、機插秧等環節包給李剛的農機合作社來做。“如果種糧的所有環節都自己搞,成本高、負擔重,單是農忙時節要招到足夠的人手,就是件麻煩事。”李家雲説,專業化服務能讓種糧大戶更省心省力。
“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種糧才更高效。”李剛説,為了當好“田保姆”,他整天琢磨的事情,就是怎麼樣用好新技術,讓稻穀産量能增長,種植成本能下降。
在農業技術人員的幫助下,李剛最近幾年專門針對種糧大戶需求,推廣水稻大缽體毯狀苗育秧插秧技術。“應用這樣的新技術,可以縮短秧苗移栽後的返青期,促進水稻多分蘗,提高産量。”李剛説,專業服務讓種糧大戶效益更高,更能提高他們購買社會化服務的積極性,對大家就是雙贏。(記者李松、朱高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