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高校畢業生就業
重慶將重點抓好“三個精準”,在全市範圍內籌集100萬個崗位供畢業生選擇,全力推動高校畢業生儘早就業
●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
對於首次創辦,符合相關條件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重慶給予8000元/戶的一次性創業補助
●援企穩崗紓困
一季度,重慶為24.7萬戶企業降低失業保險費7.1億元
資料來源:市人力社保局
4月27日,重慶市人力社保局召開2022年一季度新聞發布會,相關負責人就高校畢業生就業、農民工返鄉創業以及援企穩崗等一系列民生熱點問題進行了解答。
高校畢業生就業總體平穩
在全市籌集100萬個崗位供畢業生選擇
“今年,全市2022屆高校畢業生總人數預計達31.2萬人,較2021年增加約6.8萬人。”市人力社保局就業促進和失業保險處副處長張攀介紹,今年一季度,我市已組織開展各類招聘活動4939場,開展線上政策宣講、職業指導、創業服務10余萬人次,累計提供就業崗位21.43萬個。
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總體比較平穩。他&&,下一步,我市將針對不同專業、不同階段畢業生的求職需求,重點抓好“三個精準”,全力推動高校畢業生儘早就業。
一是精準籌集崗位資源。按人崗比不低於1:5的原則,在全市範圍內籌集100萬個崗位供畢業生選擇。
二是精準提供政策支持。集成創新大學生就業創業支持政策措施。優化招聘政策,放寬應屆畢業生取得有關資格證書的時間要求。落實提前轉正、高定工資等政策,引導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對吸納應屆畢業生就業的中小微企業發放2000元的補貼;對吸納一定規模應屆畢業生就業的企業下調貸款利率,提高企業吸納積極性。落實好就業見習補貼、職業技能培訓補貼、靈活就業社保補貼、一次性創業補助、創業擔保貸款等政策。
三是精準提供分類服務。持續推進“公共服務進校園”和“碼上求職·雲端就業”專項行動,開展線上線下“專精小”的專場招聘1萬場次,職業指導諮詢、人才測評5萬人次,就業見習1萬人以上,新職業培訓1萬人次以上;提供免費創業工位1萬個,開展創業實訓、導師問診服務1萬人次以上。
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成新趨勢
全年計劃發放創業擔保貸款30億元
市人力社保局農民工工作處處長葉盛平介紹,2021年末,我市農民工總量約800萬人,其中市外務工約佔35%,市內就業約佔65%。近三年來,全市外出務工人員年均凈回流7萬人以上,2021年,返鄉創業6.26萬人,同比增長6.1%,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成為新趨勢。
“對於農民工返鄉創業,我們從政策支持、到平台服務形成‘閉環’幫扶措施。”葉盛平説,在政策制定上,我市開通了創業擔保貸款線上申報系統,實現了貸款審核、擔保、放款、貼息全流程線上操作,申請材料相比之前減少72.7%。據統計,去年,全市發放創業擔保貸款54億元,直接扶持近3萬人創業。對於首次創辦,符合相關條件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我市還給予8000元/戶的一次性創業補助。
在園區打造上,我市累計培育了60個市級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區,有一套園區的扶持政策,對於新創建的市級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區給予60萬元的創建補貼,從次年起,連續3年按四個等級評分,分別給予10—30萬元考核補貼。
在平台搭建上,我市搭建了“渝創興農”返鄉創業諮詢服務平台,建立起50人返鄉創業服務專家庫,去年幫助返鄉創業農民工解決企業開辦、經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能力不足、經驗不足、資源不足等難題200余次。
葉盛平&&,下一步,我市將加大創業擔保貸款政策實施力度,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産品和服務,全年計劃發放創業擔保貸款30億元。同時,加強返鄉創業園區建設,發現培育更多的勞務品牌、家政品牌,進一步優化創業環境、完善服務體系,建立常態化返鄉創業服務機制,開展創業者之間的傳、幫、帶活動。
聚焦援企穩崗紓困
為24.7萬戶企業降低失業保險費7.1億元
市人力社保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謝辛介紹,今年一季度,市人力社保局聚焦援企穩崗紓困重點工作,在“降、返、補、扶”上做文章,持續擴大疫情防控背景下援企穩崗各項政策受益面,紓解企業難題、穩定就業崗位。
具體來説,我市通過繼續實施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費率政策,為24.7萬戶企業降低失業保險費7.1億元;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免申即享”,為餐飲、民航等5類困難行業3.05萬戶企業紓困解難,返還失業保險費1.23億元;累計為4177戶企業發放社保補貼、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等7500余萬元,同比增長11.7%,穩定崗位2.1萬個;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2.6億元,同比增長29.3%,扶持創業6800餘人。
市勞動就業培訓中心主任石屹&&,下一步,我市將加快失業保險穩崗返還資金撥付進度,確保及時發放到位;另一方面,繼續豐富“免申即享”事項清單,提高惠企政策“覆蓋面”,把好事辦好。
同時,按照人社部要求,儲備好新一輪援企穩崗政策,確保國家政策&&後第一時間在重慶落地實施,並開展民營企業招聘月、百日千萬網絡招聘專項行動等專項活動,做好企業招聘用工服務,支持企業穩崗穩工。(記者 黃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