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記者從江津區農業農村委獲悉,今年該區將在趙家中壩、丁家沱、鼎鍋浩等地建立10個産卵場,建設人工魚巢7.8萬餘平方米,旨在給長江魚兒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産房”。此舉將修復長江水生生物重要棲息地,促進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水生生物資源有效增加。
人工魚巢是人為在江中設置的構造物,為魚類營造良好棲息環境,提供繁殖、生長、索餌和庇敵的場所,以達到保護、增殖的目的,使其成為修復生態、改善長江生態環境、營造魚類良好棲息環境的有力手段。
“我們將水游草捆紮成束,一束束用竹框架固定起來,再將一個個這樣的竹框架投入江中,用竹竿連接成網格,人工魚巢就建成了。”長江重慶江津段鴻鵠護漁志願隊隊長劉鴻介紹,人工魚巢起到了水草的作用,粘附性強,魚兒在此産卵成活率高,還能避免其它天敵的襲擾。
截至目前,江津區已建成人工魚巢約5.2萬平方米。“人工魚巢建好後,保護好它也是關鍵一環。”劉鴻説,為保護各種魚類不被非法捕撈,鴻鵠護漁志願隊將開展24小時不間斷巡護,並圍繞人工魚巢開展産卵水溫監測、産卵周期觀測、魚卵成活率監測等一系列工作。(記者 趙偉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