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提升創新能力加強人才支持 重慶可這樣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集聚發展

  1月16日,政協重慶市第五屆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將開幕。今年參會的政協委員們,帶來了很多關於民生熱點的提案。

  市政協委員、市綜合經濟研究院(市經濟信息中心)院長(主任)易小光,帶來的提案是《創建民營經濟示範城市,促進“專精特新”企業集聚發展》,他建議重慶要加速打造“智造重鎮”,高質量集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重要基礎。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長期深耕細分領域,專業化程度高、創新實力強、市場佔有率高、掌握核心技術,是民營經濟中的中小企業優秀代表和標杆企業。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在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中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推動創建民營經濟示範城市。

  易小光通過調研發現,近年來,我市民營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中小企業貢獻了全市規模工業58%的營收、69%的利稅、70%的就業和97%以上的市場主體。

  但在新的發展階段,“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也面臨新發展環境和要求,存在諸多新問題和新矛盾,其中既包括民營經濟發展中産業結構轉型困難、人才瓶頸制約等普遍性問題,也面臨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市場化融資渠道不暢等特殊問題。

  “我認為必須進一步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以創建民營經濟示範城市為抓手,促進我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集聚發展。”易小光説。

  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提升競爭力

  易小光建議,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集聚發展,可以以創建民營經濟示範城市為主要抓手,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在全國形成有利於民營經濟發展的優良環境。

  一方面,通過&&地方性法規,保障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積極推動&&《重慶市民營企業發展促進條例》,從平等准入、保障措施、權益保護、行政行為規範等方面,依法保障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實現民營企業與其他所有制企業的權利、機會、規則平等。

  一方面,提升民營經濟發展的智庫支撐能力,推動成立重慶市民營經濟研究中心、重慶市民營經濟發展研究會等智庫機構,以年會、報告會、論壇、峰會、講座等多種形式,深入探討重慶民營企業發展重大訴求和共性問題,定期發布《重慶民營經濟年鑒》《重慶民營經濟發展報告》等。

  同時,重慶還可以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更多轉向戰略性新興産業、高附加值産業、科技密集型産業等領域,優化民營資本投資結構,促進民營經濟逐步向産業型、科技型、外向型轉變。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要“內外兼修”

  在易小光看來,重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要“內外兼修”,需要增強“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加大企業研發投入力度,鼓勵民營企業自建或聯建研發中心,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推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上雲和智能化改造,打造一批數字化標杆企業。

  針對暢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易小光建議優化企業上市融資機制、擴大企業債券融資規模、完善創業投資發展和監管政策,推動重慶股轉中心進一步完善提升“中小企業全鏈條價值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與北、滬、深交易所和新三板的合作對接機制,加強對優質中小企業的分類指導和全流程、全周期諮詢服務,探索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申請在新三板掛牌開闢綠色通道,助力更多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掛牌融資。

  在加強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人才智力支持方面,易小光提出可以梳理“專精特新”企業人才需求,推動建設一批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為企業搭建高層次人才供給通道;加大人才培訓力度,積極組織重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人才培訓,加快實現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訓服務全覆蓋,推動更多中小企業聚集主業、強化創新、實現創新要素的深度融合發展;強化智力支撐服務。充分發揮專家顧問團“智囊”作用,推動建立重慶專家志願服務團或服務工作站,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供專家輔導服務。(記者 董進)

編輯: 陳雨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267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