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盤活“紅色資源” 賦能鄉村振興——重慶綦江探索紅色文旅融合之路
2022年01月11日 18:18 來源: 新華社


  綦江區,重慶一張閃亮的紅色名片——中央紅軍長徵在重慶的唯一過境地,重慶最早的黨支部之一——中共綦江支部誕生地……

  近年來,綦江創新盤活紅色文化資源,打造出一座“沒有圍墻的紅色課堂”,並依托紅色旅遊為鄉村振興賦能,探索出一條紅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

  紅色資源“活起來”

  在王良同志紀念館,記者在電子螢幕上輕輕一劃,為革命烈士王良獻上一束花。螢幕顯示,記者是第83641位獻花者。

  王良,1905年出生于綦江,曾參加井岡山黃洋界保衛戰,率部參加中央蘇區第一、二、三次反“圍剿”等戰鬥,後擔任紅四軍軍長,英勇善戰、屢建功績,1932年壯烈犧牲。

  2021年6月,王良同志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截至目前,接待總人數已突破11萬人次。

  2021年6月29日,位于重慶市綦江區永城鎮的王良同志紀念館暨紅色文化思政教育基地正式對外開放儀式現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 (石亮 攝)

  “綦江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涌現出王良等革命英烈,是中央紅軍長徵在重慶的唯一過境地、重慶最早的基層黨組織誕生地之一,在重慶近代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綦江區委書記姜天波説。

  王良同志紀念館,是綦江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的成果之一。去年以來,綦江已梳理出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9處36個點,革命遺址遺跡162處。

  在綦江鬧市區,一棟川南民居風格的木板樓房格外顯眼——這是革命烈士鄒進賢故居,中共綦江支部舊址,于2021年1月27日修復完畢後正式開放。

2021年12月16日拍攝的中共綦江支部舊址——鄒進賢故居。 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在中央紅軍長徵過境的石壕鎮、安穩鎮,綦江正在打造“長徵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綦江主體建設區”,已推出石壕紅軍烈士墓、紅一軍團指揮部、紅軍橋、“楓香樹下1935紅軍街”等紅色遺跡旅遊線路。

  同時,綦江還推出係列紅色文藝作品,其中電影《王良軍長》已在2021年國慶期間上映。另外,綦江與貴州遵義等地聯動,從點、線、面等多角度盤活紅色資源。

  一座“沒有圍墻的紅色課堂”

  走進中共綦江支部舊址,登上樓梯,穿過革命烈士鄒進賢的書房和臥室,懸挂著黨旗的綦江支部會議室映入眼簾。

  “為掩護黨的活動,會議室平時是書鋪的修書室,黨員開會時才懸挂黨旗。”綦江區融媒體中心主任孫萍説。

  如今,這裏已成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場所。去年以來,重慶及周邊地區不少黨支部到此舉行主題黨日活動,學習黨史,聆聽革命故事。

  這只是綦江傳承紅色文化的載體之一。去年以來,綦江在充分挖掘紅色資源的基礎上,以豐富靈活的形式,打造出一座沒有圍墻的“紅色課堂”。

  2021年6月29日,重慶市綦江區永城鎮的王良同志紀念館內,遊客們在講解員的帶領下認真參觀。新華社發 (陳星宇 攝)

  在學校,傳承紅色基因的方式也多種多樣。“我們開展主題班會等紅色教育活動,通過‘小小講解員’宣傳紅色文化,還編制了王良故事的教材,讓革命理想深入童心。”永城小學校長江勇説。

  不只是以學生為主的“小小講解員”,綦江還專門培養了一批“王良志願者”對綦江紅色文化進行講解。

  綦江還創新開展沉浸式教學。在“長徵路上學黨史”活動中,來自各地的黨員幹部換上軍裝,踩著草鞋,重走長徵路,聆聽革命故事,緬懷革命先烈。

  情景教學、現場教學、體驗教學……豐富靈活的學習方式,讓黨員幹部對黨史入腦入心。據統計,去年以來共有來自重慶、四川、貴州等地的4500多個黨組織30余萬人次到綦江開展學習活動。

  “通過這種體驗式、互動式的戶外課堂更能直觀地感受革命先輩們的精神力量。”從重慶主城區到綦江參加學習的黨員王靖宇説。

  撬動鄉村振興的“紅色杠桿”

  走進渝黔交界處的安穩鎮崇河村紅軍街,紅色是道路兩側建築的主基調,輝映著視野盡頭的鬱鬱青山。

  在“雞名兩省”餐廳,老板羅德開正認真地給顧客介紹菜品:“你看這丸子圍成一圈,中間有個空檔,所以叫‘突出重圍’;這道菜白菜蘿蔔一起炒,寓意紅軍的艱苦,所以叫‘紅軍菜’……”

安穩鎮是中央紅軍長徵過境地之一。去年以來,綦江在崇河村打造紅軍街,去年吸引近10萬人參觀學習。在此開了20多年餐館的羅德開坦言:“以前一年最多能賺兩三萬元,去年收入超過了10萬元。”

  如今在綦江,紅色旅遊已成為撬動鄉村振興的杠桿。

  安穩鎮鎮長代顯鋒説,崇和村依托“紅色文化+鄉村旅遊”發展模式,2021年已落地各類産業發展業態20余家,村集體累計收入9萬余元,有效帶動村民增收。

  在永城鎮中華村,以王良故居、王良同志紀念館為軸心,休閒觀光農業正快速發展,村民不出村就可以從務工、農家樂經營中獲得收益。

  在中華村120畝集體果園內,沉甸甸的柑橘壓彎枝頭。駐村第一書記劉春梅説,柑橘被遊客採摘後每斤可以賣到10元左右,加上蘿蔔、南瓜等套種作物,果園每年可以帶來10多萬元的集體經濟收入。

  “挖掘利用紅色資源,不僅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傳,也為鄉村振興賦能,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姜天波説。

  文字記者:李勇、趙宇飛、陳青冰

  視頻記者:張海舟 

編輯: 韓夢霖
精彩圖片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8253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