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12月22日拍攝的文物建築“立德樂洋行舊址”外景。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新華社重慶12月25日電(記者劉恩黎)在長江與嘉陵江兩江交匯的重慶市南濱路,一棟紅色“如意式”寶頂的洋樓格外醒目。前瞰遠岫,後倚蒼岩,這座中西合璧的建築就是被稱為“重慶開埠第一洋行”的立德樂洋行。
立德樂洋行由英國商人阿奇博爾德·約翰·立德樂於1896年興建,舊址建築面積約800平方米,是重慶市級文保單位。2020年10月,承擔該處文物保護和活化利用的重慶市地産集團渝地遠見公司對其進行了全面的保護性修繕,並於日前正式完工。

這是12月22日拍攝的文物建築“立德樂洋行舊址”內部環境。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回望歷史,這座洋行建築百年來佇立於長江之濱,也見證了重慶這座城市近代化的演變歷程。
1883年,懷揣着對中國的嚮往,立德樂從上海溯長江而上,一路游覽川江勝景,並記錄下沿途的河道水文、風土人情等信息,而後撰寫《經過揚子江三峽游記》,在西方引起轟動。

立德樂夫婦。(資料圖片,重慶市南岸區文管所供圖)
不僅優美的山水風光深深吸引着立德樂,當地商賈雲集、市井繁榮的景象也讓他洞察到巨大商機。
“1891年重慶正式對外開埠,立德樂在重慶陜西街開辦起當地第一家洋行,經營豬鬃洗制、山貨加工和舶來洋貨等進出口貿易。”重慶市南岸區文管所所長葉璐莎介紹,隨着生意擴張,立德樂租下周邊不少土地,投資修建了碼頭、貨棧、倉庫、工廠、住宅等,一時間成為當地一片頗具規模的洋行建築群。

這是12月22日拍攝的文物建築“立德樂洋行舊址”內部環境。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時光荏苒,洋行經歷幾次轉讓後,於1953年被南岸區接管而成為當地政府的辦公場所。
日前,歷經一年多的保護性修繕,這座百年洋行得以“復原新生”。
順着石梯步入洋行內,映入眼簾的是西式壁爐、燭&以及拱形門券,又輔以“冰裂紋鎏金木隔斷”“白菜灰塑”“雕花木撐拱”等中式元素,中西合璧的裝飾在此得到有機融合。
“混搭的建築設計極具特色,建設者們也煞費苦心。”重慶市地産集團渝地遠見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文物建築修繕中,為還原中西合璧的細節,邀請了80歲的老匠人用傳統工藝重現“白菜灰塑”;遍訪多個手工燒制窯場,通過數次實驗復原了“龍紋卷草綠釉磚雕”;為克服山高坡陡的複雜地質,增設361根深基坑支護樁,以護這座百年建築的周全。

這是修繕前的文物建築“立德樂洋行舊址”內部景象。(資料圖片,重慶市南岸區文管所供圖)
修繕過程中,舊址不僅遵循對古建築“修舊如舊”的原則,同時融入了一些新潮、科技感十足的視覺元素。
立德樂洋行舊址的修繕和活化利用如同當地文物保護工作的一個縮影。作為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重慶市南岸區近年來對轄內30余處文保單位進行了保護和修繕——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重慶開埠遺址公園、龍門浩老街、慈雲寺老街、彈子石老街……一處處歷史文脈通過活化利用滲透到了城市肌理中。
“身後是深厚的歷史,眼前是開懷的未來。”重慶市南岸區委宣傳部部長包茹華説,希望讓珍貴文物更好融入生活,服務人民,讓歷史傳下去、讓城市“靚”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