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這些文物搭上科技“快車” 一下子“活了”

  重慶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歷史底蘊深厚,文化資源富集。如何使歷史文化綻放時代光芒?今(14)日,“共舞長江經濟帶·探源千年文脈”網絡主題活動啟動,30余家媒體單位走進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和大足石刻,揭秘重慶是如何讓文物與科技碰撞的。

媒體記者參訪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了解重慶文化歷史沿革。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尹建紅 攝

  建設智慧博物館 科普也能很有趣

  走進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隨處可見令人耳目一新的科技元素。

  據介紹,該館推進藏品檔案信息數字化建設,實施館藏珍貴文物預防性保護工程;搭建文物保存環境監測評估系統,對展櫃、庫房、展廳等微小環境質量進行調控;初步建立了館藏文物有害生物標本庫(菌種庫、病蟲庫),研發了有害生物防治文物友好型保護劑和熏蒸劑,申報專利 22 項,獲得授權專利18項。

  推動智慧博物館建設,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完成了紙質資料數字化、文物三維數據採集、三峽文化專題資源庫等數字資源建設。開發了智慧文博大數據平台,完成了白鶴梁水下博物館VR體驗、老地圖·老重慶MR 體驗、多媒體互動展示魔墻等建設。該館還建立了人工與自助、音頻與視頻、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講解服務體系,讓科普教育形式趣味性十足。

  如今,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形成了地域文化、藏品、文保及智慧博物館等重點特色研究領域,“三峽地區古代石刻整理研究”等項目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

  科技賦能 讓千年石窟“活過來”

  走進大足寶頂山,巨大的U形山灣的摩崖石壁上,密集地佈滿了無數的彩繪石刻造像。1999年,大足石刻作為文化遺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成為繼敦煌莫高窟後,中國第二個石窟類世界文化遺産。

  媒體記者參訪大足寶頂石刻,了解大足石刻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精神文化價值。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尹建紅攝媒體記者參訪大足寶頂石刻,了解大足石刻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精神文化價值。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尹建紅 攝然而,在長年累月的風侵水蝕下病害多發,搶救保護刻不容緩。近年來,重慶實施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寶頂山大佛灣臥佛水害綜合治理等工程,成效顯著。其中,寶頂山千手觀音造像最為典型。

  2007年,這個被譽為“世界石刻藝術之瑰寶”的金身佛像出現了手指掉落的情況,2008年國家文物局正式啟動千手觀音搶救加固保護項目,並將其定為全國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歷時8年才完成寶項山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

  大足石刻博物館。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尹建紅攝大足石刻博物館。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尹建紅 攝修復後的千手觀音造像,光彩熠熠。而川渝石窟保護示範項目——寶頂山石刻臥佛、小佛灣造像修繕工程,寶頂山圓覺洞、北山第168窟等多項搶險加固工程也正在有序推動,不久也將再綻光芒。

  千年石窟再煥生機,不僅僅是要保護和修繕,更要讓其走進“尋常百姓家”。近年來,大足啟動“大足石刻世界巡迴展”和百場展覽、百場講座、百館贈書、百集微視頻展播“四百工程”文化旅游推廣活動,向世界講述了大足石刻的故事。

  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尹建紅攝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尹建紅 攝 “近年來,我們不斷創新展呈形式,借助數字化、智能化的打開方式讓古老文物‘開口説話’,讓大足石刻更好地活在當下。”大足區相關負責人舉例道,譬如利用三維測繪,將崖壁上的石刻從平面、立面、剖面不同角度,按照1:1激光打印成模,並借助VR、AR、全息技術,開展大型石窟的4D巡展體驗展,為大足石刻賦予時髦的新形象。

  據介紹,接下來,大足將大力實施大足石刻數字化工程,實現永久保存、永續利用;強化物聯網、雲計算、虛擬現實等現代技術應用,加強智慧博物館和智慧景區建設,建成大足石刻數字博物館、大足石刻數字展示中心;開發大足石刻數字影視、數字雕塑、數字文創産品等,推出一批高品質數字化成果,讓千年石窟“活過來”。(記者 李華僑)

編輯: 王龍博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51128164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