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口縣河魚鄉兩扇門森林人家,環境優美的民宿吸引不少游客前往。(攝於9月12日)記者 謝智強 攝/視覺重慶
“咕咕咕,咕咕咕……”12月2日早上,城口縣北屏鄉明月社區一片紅火的楓林裏,53歲的王舉祥提着裝滿玉米粒的大桶,呼喚散在陡坡上的近千隻彩羽土雞“進餐”。
王舉祥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場大病,讓下井挖礦的他不僅花光積蓄,還欠下幾萬元。
出院後,老王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在當地政府的幫扶下,他開起養雞場,後來又辦起以“土雞宴”為特色的森林人家,2019年成功脫貧。
“這兩年雞瘟、新冠疫情對我們收入衝擊確實大。但政府為我們提供技術支持,又幫忙把土雞賣進超市、食堂,最終挺了過來。”王舉祥笑着説,“今年收入十萬元沒問題!”
地處秦巴山腹地的城口縣,貧困發生率曾達15.6%,是我市最後一批摘掉“貧困帽”的縣之一。
“摘掉千年‘貧困帽’讓城口站在了新的起點。”城口縣委主要領導&&,“接續奮鬥,繼續推進城口高質量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實現鄉村振興,成為我們新的奮鬥目標!”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厚植脫貧“底子”
沿河鄉北坡村七社,山頂白雪皚皚,山風凜冽刺骨。位於山腰的陳信義家,烤火房內溫暖如春,火塘上吊着幾架新做的臘肉、香腸。
4年前,老陳住了幾十年的木瓦房毀於大火,讓他重新返貧。由於他所住的地方不通公路,成噸建築材料無法拉上山,陳信義夫妻不得不在簡易房裏“悶”了兩個新年。
“包裏有餘錢、修房過新年”成了老陳最大的心願。
2018年底,上山的3.4公里水泥公路通了車,當年就有十多戶開修新房。2020年,陳信義終於住進了新房。
今年,老陳種的高山馬鈴薯以每公斤1.6元的價格出售,僅此一項就收入五六千元。原本要趕場才能買到的番茄、金針菇等蔬菜,也被流動小貨車送進山,上了老陳家的餐桌。
每季度,政府派來的家庭醫生都會上門給他和老伴檢查身體,告訴老陳要健康生活,生病要及時看。
“我準備把抽了幾十年的葉子煙,戒了!”陳信義説,“好日子要好好珍惜,我還要搞鄉村振興呢!”
城口山高坡陡,基礎設施落後,“歷史欠賬”較大。“基礎設施的改善也是脫貧和防止返貧的重要保障。”城口縣委有關負責人説,近年來,通過公路建設、國土整治、人畜飲水工程修建、通信基站的增加,城口基礎設施“底子”進一步增厚,從而保障了高質量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
加快特色産業發展,增強致富“動能”
冬日寒冷,三排山腳下的天寶藥業加工車間卻熱氣騰騰。今年新收的藥材,在這裡清理、加工、包裝,運往全國各地。
“我們的基地分佈在全縣,三排山上就有兩千多畝。”天寶藥業負責人熊興貴遙指廠房後雲霧繚繞的大山説,這裡不適合傳統農作物生長,卻是生産道地藥材的好地方。
城口被譽為“大巴山藥谷”,可開發利用的藥用植物資源逾千種。近年來,該縣引入上藥集團等現代化龍頭企業,在縣內實行規模化、標準化種植,生産道地藥材。原來“藏”在大山深處的藥材,暢銷國內外,也帶動城口超過10萬人靠發展藥材發“藥財”。
城口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在保護生態的同時,如何幫助群眾發展産業,增強致富的底氣?
城口的模式是:踐行“兩山論”,依託縣內立體氣候條件“靠山吃山”,發展“多品種、小規模、高品質、好價錢”的山地特色生態農業。目前,除中藥材外,核桃、香菇、山地雞、炕臘肉、冷水魚、中蜂蜜等産業,均通過培育或引入企業,實現了規模化發展,並通過精深加工提升農産品價值。
與此同時,依託縣內生態植被良好、夏天氣候宜人的特點,城口還在東安、河魚、厚坪等地發展起森林人家集群,與當地景區和觀光農業相結合,讓群眾吃上“旅游飯”。
據統計,目前生態經濟在城口縣域經濟中的佔比達到60%左右,對群眾脫貧增收的貢獻率達到76%。
加強日常監測,構築防返貧“防護網”
冬日早晨,東安鎮朝陽村村民王才明家的梨樹林裏,80多只土雞在自在啄食。
“今年梨子沒能賣出去,鎮村幹部讓我養點雞,春節前後可上市。”王才明看著活蹦亂跳的土雞,也看到了希望。
今年9月下旬,一場暴雨洪災沖毀了東安鎮通往外界的道路,也讓朝陽村成熟的梨子無法及時運出,種植戶損失不小。
王才明是村裏的防返貧監測戶,因妻子和兒子患重病曾兩次返貧,今年又受了災,幹部上門的次數更頻繁了。
在幹部們的建議下,他發展起“來錢快、費工少”的土雞養殖。目前,已有山外的游客預訂了其中30多只,每只能賣到150元至200元。
“我生怕今年受災後又要戴上貧困帽,現在看來不會了!”王才明説。
對於山高坡陡、自然條件惡劣的城口來説,防止規模性返貧的工作還很艱巨。
對此,城口縣建立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網格管理體系,實現早發現、早預防。周溪鄉涼風村的倪代清家裏有8口人,靠他和妻子種植傳統農作物維生。村幹部在走訪中,發現兩個孩子馬上要升高中,花銷即將猛增。經幹部牽線,老倪拜師學會了泥水匠技術,一年能掙十幾萬元,供娃讀書綽綽有餘。
綠色發展,接續鄉村振興
天氣有些寒冷,但高燕鎮紅軍村壩子裏金黃的谷垛、高山上青翠的松柏、山頂的白雪,將這個群山環抱的村落渲染得多彩多姿。
逢節假日,來紅軍村的游客每天多達兩千餘人,村裏不少農家樂忙得團團轉。
城口曾是全國五大錳礦産區之一,高峰時錳礦産業産值佔全縣GDP的60%。近年來,為保護生態,高燕的礦洞被逐漸關停。
轉型意味着要放棄“掙快錢”。為幫助大家擺脫“路徑依賴”,鎮幹部為大家算賬:僅紅軍村就有22個家庭因矽肺病致貧。從長遠看,用這種“快錢”換長遠健康,不值得!
經過反復算賬、思想動員,村民的思想統一了。全鎮被劃分為低山、中山、高山三個不同的産業帶,分別發展現代服務業、休閒農業、紅色旅游。現在,大家不再懷念“挖礦”的日子,更嚮往吃“旅游飯”的未來。
作為全市森林面積最大、覆蓋率最高的縣,城口在鄉村振興中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鄉村振興,城口從制度改革裏要紅利——
嵐天鄉嵐溪村通過“三變”改革,在嵐溪河兩岸發展休閒旅游。今年初,村集體經濟組織拿出18.3萬元進行分紅,其中脫貧戶每股領到300元,大家發展的信心更足了。
目前該縣204個村和社區中,93%有集體經濟組織,帶動該縣九成以上農戶在農業、農産品加工業、旅游業中增收。
鄉村振興,城口從産業化裏要效益——
這幾天,高觀鎮秦巴核桃科普示範園內,園區工人將收購的優質核桃分級、烘乾、包裝,銷往市內外;經過加工後的核桃油,産值可增加5倍以上。
目前,城口已建起現代山地特色效益農業發展格局,因地制宜發展中蜂13.2萬群,中藥材36萬畝,板栗、核桃、野核桃等乾果70萬畝。通過規模化種植、養殖以及加工,有效推動了生態農業産業鏈的延伸,實現農産品價值的升級,也使得該縣每戶農戶都有至少一項增收項目。
鄉村振興,城口從美麗鄉村中找機會——
修齊鎮東河村五彩農莊,位於任河邊山坡上,原來這裡以臟亂差而出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村裏將農房涂上彩色,環境打掃乾淨,引來不少游客來打卡、吃飯、游玩,實現了傳統農業村向旅游村的轉變。
目前,該縣規劃了12個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片區,形成一二三産業聯動發展。今年前三季度,該縣累計接待游客300余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6.3億元。
與此同時,城口還積極利用碳達峰碳中和等新政策,讓青山産出更多“金礦”。2019年城口與九龍坡區政府、重慶市林業局簽訂橫向生態補償森林面積指標購買協議。根據協議,九龍坡將向城口支付1.5萬畝橫向生態補償資金,共計3750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