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十四五”培育約100個高水平科創群體

  12月8日,重慶市政府辦公廳發布《關於全面提升我市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在“十四五”時期,我市將培育高水平科技創新群體100個左右,新增國家科技創新基地3-5個,産出一批原創性、標誌性科研成果,力爭讓我市科技創新支撐體系更趨完善,科技創新生態更具活力。

  打造學科“高原”和“高峰”

  《意見》指出,我市將持續支持重慶大學、西南大學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打造頂尖學科。同時推進市級一流學科建設,建設學科“高峰”。“十四五”時期還將立項建設265個市級重點學科,着力提升學科建設整體水平,建設學科“高原”。

  此外,還將優化學科布局,加強基礎學科、急需學科、交叉學科建設,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製造等重點領域和新興領域,支撐應用學科高質量發展;推進“人工智能+學科群”建設,促進傳統優勢學科智能化應用;推動成渝地區“11+11”高校聚焦60余個優勢特色學科開展學科共建,推動高校基礎研究水平全面提升、重點領域實現引領突破。

  實施高水平創新平台培育計劃

  《意見》明確,我市將加強重大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積極培育、參與、承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一批數學、物理、生物等基礎學科研究中心;構建國家重點實驗室、重慶實驗室、省部級重點實驗室、高校重點實驗室等特色優勢明顯、梯次銜接互補的實驗室體系;實施高水平創新平台培育計劃,新建一批市級創新平台。每3年從市級及以上創新平台中遴選15-20個具有潛力的創新平台,作為國家級創新平台進行培育;鼓勵高校與企業聯合建設一批協同創新中心;打造一批環大學創新生態圈;引導高校設立産業研究院、成果轉化機構,建設一批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基地(中心)。

  實施高校創新研究群體(團隊)建設計劃。每年從市級及以上科研創新平台中遴選20個創新研究群體(團隊)進行重點培養,力爭培育3-5個國家級創新研究群體(團隊)。

  科研經費中用於“人”的費用可達50%以上

  《意見》還提到,我市要打造高度活躍的人才聚集區,強化川渝人才協同,推動兩地人才評價結果互認、人才服務資源共享。構建特色化、多層次“人才+項目”合作機制;引進培育一批一流科學家和創新團隊,對頂尖人才(團隊)實行“一人(團隊)一策”。

  《意見》還明確,要深化科研評價制度改革,改革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機制,加大科研人員激勵,提高科研項目間接費用比例,科研經費中用於“人”的費用可達50%以上,對數學等純理論基礎研究項目,間接費用比例可提高到60%。擴大勞務費開支範圍,可列支由高校繳納的項目聘用人員社保補助、住房公積金等項目。

  相關新聞>>>

  “十三五”時期在渝高校獲授權專利1.9萬餘項

  12月9日,重慶日報記者從重慶市高校科學技術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獲悉,“十三五”時期,在渝高校共申請專利2.4萬餘項、授權專利1.9萬餘項,簽訂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化合同數千項,合同金額共超20億元以上。

  據了解,在渝高校現有兩院院士14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6個,教育部創新團隊16個,重慶高校創新團隊(群體)260個,全市高校(不含軍校)科研人員共計2.6萬餘人,具有高級以上職稱的1萬餘人。2020年全市高校培養本科生99.84萬人、研究生8.34萬人,成為重慶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十三五”時期,我市加快構建市校兩級的成果轉移轉化機構,不斷完善運行機制,已建成産學研合作機構和聯盟261個、科技成果轉化中心11個、國家大學科技園3個、市級環大學創新生態圈6個,有效打通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的中間鏈條。

  “十三五”時期,高校簽訂科技成果轉化合同3500余項,合同金額近11億元;申請專利24168項、授權專利19212項、專利擁有數24189項;簽訂技術轉化合同3122項、合同金額約10.03億元。(記者 李星婷)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8149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