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工商大學校長孫芳城。記者 盧越 攝\視覺重慶
學校名片>>>
始創於1952年的重慶工商大學於2002年經教育部批准,由原隸屬重慶市的渝州大學和原隸屬國內貿易部的重慶商學院合併組建而成,是一所經濟學、管理學、文學、工學、法學、理學、藝術學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具有鮮明財經特色的多科性大學,是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提升計劃”重點支持高校和重慶市國際人文特色高校。
10月21日,在西部(重慶)科學城科技創新項目集中簽約活動中,重慶工商大學與重慶高新區管委會簽署協議,該校金融科技研究院將落戶科學城,構建金融領域新型智庫。
作為一所重慶“土生土長”的財經高校,重慶工商大學在科技人才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有着怎樣的思考和實踐?近日,重慶工商大學校長孫芳城接受了重慶日報記者專訪。
談學校建設
搭建服務平台,助推科研攻關
重慶日報:重慶工商大學從創建至今已有近70年,在您看來,它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
孫芳城:重慶工商大學是一所伴隨着中國工業化進程,在重慶本土成長發展起來的高校;是一所伴隨着中國從計劃經濟到商品經濟、到市場經濟不斷完善的過程當中發展起來的高校;是一所“商工”融合、具有鮮明財經特色的高校。學校立足重慶、服務西南、輻射全國、放眼世界,服務國家戰略需要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未來將建成一所商工融合、多科協同、財經特色鮮明的應用研究型大學。
重慶日報:近年來,學校在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做了哪些積極嘗試?
孫芳城:首先是搭建服務平台,學校圍繞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打造了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新型特色智庫。圍繞重慶加快建設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成立了新型二級學院——人工智能學院。
此外,學校聚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同川渝兩地的廣安、閬中、萬州、南岸等區縣(地市)和財政、稅務等政府機關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推動校地合作。
重慶日報:高校是科技創新前沿陣地,圍繞科技創新,學校做出了哪些努力?
孫芳城:除了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省部級科研平台外,學校還積極建設國家智能製造服務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廢油資源化技術與裝備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智能製造服務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是目前國內唯一聚焦“智能製造服務”研究、國際科技交流的國家級平台,邀請了中國工程院智能傳感領域資深專家蔣莊德院士擔任院士專家工作站首席專家。過去5年,該基地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戰略性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1項、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3項、科技部科技援外項目1項。
廢油資源化技術與裝備工程研究中心則圍繞綠色發展、“雙碳”目標等創新主題,針對水、氣、固等複合型環境污染,開展科研攻關,持續提升技術創新供給服務能力。
談人才培養
瞄準未來需求,突出學用結合、全面發展
重慶日報:如何正確樹立大學生“三觀”?學校在學生的德育方面有哪些舉措?
孫芳城: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果,人民生活水平發生了深刻變化, 但不得不説,社會上存在的一些消極思想,比如功利主義、精緻利己主義,對“三觀”正在形成的大學生可能會産生一定的不良影響。
在大學階段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人生方向非常重要,所以我們不僅抓思政課建設,還探索在專業課、基礎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讓每堂課都有“思政味”,讓學校每個老師都參與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比如,公共管理學院探索打造“雙師雙行”志願服務實踐育人平台,把課前思政5分鐘、鄉村土地利用規劃實踐志願服務等貫穿於學生成長成才的全過程;藝術學院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機融入到校園文化活動之中,實現一、二課堂的教育內容無縫對接,思政理論有效落地。
重慶日報:人才培養是高校的責任之一,學校在這方面實施了哪些積極舉措?
孫芳城:學校從四方面入手將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入到人才培養全過程。
一是突出“寬”“厚”結合。通過大類招生,分流培養,強化公共基礎、大類基礎課程學習,這是突出“寬”;設置核心課程群、專業拓展課程群、跨專業學習課程群等,強化學生專業知識深度、廣度,這是突出“厚”。
二是突出嚴格標準。對照國家標準、國際標準,提升各專業人才培養水準。
三是突出未來需求。打通選修課、學科競賽、“雙創”實踐、畢業論文與設計阻隔,例如,學科競賽可以認定為畢業設計或論文,創新學分可以衝抵選修課等。
四是突出學用結合。與中國建設銀行、重慶商社、用友集團等100余家知名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強化“雙創”實踐,鼓勵和引導學生學用結合、全面發展。
今年,我校經濟學獲批市級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基地,學校也獲批高水平新文科建設培育學校,也將為完善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進一步夯實基礎。
談未來發展
建設商工融合、多科協同的全國知名財經類大學
重慶日報:在您看來,一所大學的發展最重要的是什麼,未來重慶工商大學將在哪些方面發力?
孫芳城:我認為一所大學的發展,最重要的是內涵的發展,學校在發展的過程中要把“質量”擺在首位,從“硬體”到“軟體”都圍繞“質量”做文章。最近幾年,學校在提升“軟體”質量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如在吸收優秀人才這方面,目前,博士學歷的教師佔比已經接近50%,為學校未來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還有在“四新”建設上,學校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為學校內涵發展特別是質量提升也會起到很好的效果。
“十四五”時期,學校確立了建設“商工融合、多科協同的全國知名的財經類應用研究型大學”的目標,圍繞這個目標,學校將做好框架設計,着力推進“三大轉變”:從“積極應變”向“主動求變”轉變,從“數量規模”向“質量內涵”轉變,從“求大求全”向“聚焦發展”轉變。
記者手記>>>
學以致用才能走出“象牙塔”
採訪中,孫校長提到的對學校教師和學生的期許,令人印象深刻。
在他看來,財經類專業的教師不應該只是在學校教書,或是僅僅研究書本上的理論,更重要的是運用各自的專業知識,為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
為此,學校也從多方面給予商科學生幫助,目前已有80多名在校生結合自己所學專業,在校內開辦企業,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付諸實踐。
其實,孫校長的期待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聲。高校教師不應只在“象牙塔”裏做學問,而應將學問帶出“象牙塔”,多解決生産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多做些切合時代需要、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滿足人民需求的文章。這樣才不僅能服務社會發展,還能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的成長。
學生讀書學習,既要學有專精,更要學以致用。只有如此,畢業後才能盡快適應崗位要求,儘早成為真正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張凌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