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黨史學習教育與開展實際工作、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推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落到實處、見到實效?
10月28日,重慶日報記者從璧山區了解到,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璧山區以學習為切入點、以宣講為突破口、以為群眾辦實事為抓手,組織全區1689個基層黨組織、3萬餘名黨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一件件關係到群眾切身利益的“急難愁盼”事得到解決。
開門問需 抓準辦實事的“牛鼻子”
10月27日,璧山區健龍鎮新石村村民譚朝勳笑呵呵地豎起大拇指:“政府為我們辦了件大實事!”
一家苗木公司前些年在新石村流轉近800畝土地種植花卉苗木,後來因經營不善,開始拖欠土地流轉金,300多戶村民受到影響。
當地政府通過走訪了解情況後,將這件事列入“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任務清單中。經過多方努力,協調公司將土地轉交給新石村集體經營,村民則以土地“入股”享受土地流轉收益和分紅,較好解決了這一問題。今年,村集體收入預計將達100萬元。
為精準了解老百姓的“急難愁盼”,把實事辦到老百姓的心坎上,璧山區組織全區近600名副處級以上幹部、3萬餘名黨員深入社區、村居“開門問需”,與群眾面對面交流,了解群眾所急所盼。梳理並形成了60件“我為群眾辦實事”區級層面重點民生項目和20件“為科技工作者辦實事”重點項目,全區各鎮街部門形成1462項任務清單,目前已完成915項。
分類推進 提升辦實事質量水平
如何將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成為民辦實事的強大動力?璧山區將鎮街、重點部門、非公企業等分門別類,分別梳理出工作重點,並召開黨史學習教育推進會,結合各行業實際,從最困難的群眾入手,從最突出的問題抓起,從最現實的利益出發,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基層的困難事、群眾的煩心事。
針對當前農村環境差、還存在一些不良風氣和陋習等問題,璧山區正興鎮積極開展鄉風治理。截至目前,已解決群眾“急難愁盼”36件,有效提升鄉風文明,服務鄉村發展。
為解決非公企業面臨的困難,璧山區高新區管委會創新推出“周二早餐會”,即利用周二上班前一小時,邀請幾家企業、區級部門負責人共進早餐,面對面傾聽企業心聲,點對點為企業紓困解難。截至目前已經舉辦23場“周二早餐會”,為企業協調解決增加公交班次、整改雨污管網等95個具體問題。
通過分類推進,璧山區進一步提升了為群眾辦實事的質量水平,增強了為民服務的精準性、實效性。
監督成效 “民生探訪團”實地走訪
為群眾辦實事,關鍵要實幹。那麼,如何檢驗民生實事的辦理成效呢?
璧山區組織了由媒體記者、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志願者、普通群眾組成的“我為群眾辦實事”民生探訪團,實地走訪打探民生實事辦理情況,已開展學前教育、生命安全防護帶等民生實事探訪活動5次。
璧山區民生部門主要負責人主動向群眾承諾服務事項,通報辦理進度。據了解,該區開設了“我為群眾辦實事”訪談專欄,由區教委、區城市管理局、區交通局等重點民生部門主要負責人接受媒體專訪,讓群眾及時了解民生實事辦理實效,截至目前,已經有9個部門主要負責人參與了訪談。
學黨史、聚人心、鼓幹勁、開新局……今年前三季度,璧山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604.89億元,同比增長12.6%,居全市首位。
首席記者 龍丹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