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10月20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公開發布。《規劃綱要》提出,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到2035年,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建成。

  這對成渝地區科技創新發展有何重要意義?重慶將如何發力,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總體上來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黨中央綜合分析國內外大勢,著眼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需要,立足成渝地區科技創新實際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10月25日,重慶市科技局黨委書記、局長許洪斌接受重慶日報記者採訪,對《規劃綱要》進行解讀時表示,這將進一步增強成渝地區科技創新的集聚度、活躍度、開放度、貢獻度、輻射度,有利于優化全國科技創新版圖,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深化新一輪全面創新改革試驗,不斷提升創新策源能力,推動成渝地區高品質發展。

  作為成渝雙核之一,重慶將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優化創新空間布局、提升協同創新能力、營造鼓勵創新的政策環境四個方面下功夫,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合力打造科技創新高地,為構建現代産業體係提供科技支撐。

  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

  “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需要集中布局若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一批科教基礎設施,建設係列交叉研究平臺和科技創新基地。”許洪斌表示,立足形成國家科技資源戰略大後方、戰略性産品開發策源地、“一帶一路”科技合作樞紐和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先行區,我市將重點在西部(重慶)科學城金鳳片區100平方公里范圍內,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高水準創新平臺,圍繞生命、資訊、材料、空天等重點科學領域發起多學科交叉前沿研究,發揮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引領作用,吸引高水準大學、科研機構和創新型企業入駐,強化開放共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有效支撐成渝全域高水準創新活動,打造原始創新集群和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

  目前,以中科院重慶科學中心建設為牽引,超瞬態實驗裝置、長江上游種質創制科學裝置、無線能量傳輸與環境影響科學工程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建設,中國自然人群生物資源庫重慶中心、國家應用數學中心等一批創新平臺建成投用,山地城鎮建設安全與智能化、分子病理學等國家重點實驗室正在加快創建。未來,我市還將吸引更多高水準大學、科研機構和創新型企業入駐,匯聚更多國內外頂尖科學家團隊,瞄準突破性共性關鍵技術尤其是“卡脖子”技術,開展更多高水準創新活動,形成具有世界領先水準的綜合性科學研究基地。

  優化創新空間布局

  近年來,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穩步發展,以“科創+産業”為導向,分布式雷達天體成像測量儀啟動建設,引進北京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建設研發機構37家,簽約引進30余個科技創新項目、總投資900億余元,引領兩江新區數字經濟快速發展。

  西部(重慶)科學城開局良好,緊扣“五個科學”“五個科技”,努力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成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品質發展的新引擎。到2025年,西部(重慶)科學城研發投入強度預計達到5%以上,高技術産業産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比重超過50%。

  許洪斌表示,根據《規劃綱要》,重慶將瞄準新興産業,設立開放式、國際化高端研發機構,爭取國家實驗室及其基地布局,夯實智能産業、生物醫學發展基礎。按照“一城多園”模式,高標準打造兩江協同創新區、高水準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與西部(成都)科學城、中國(綿陽)科技城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

  提升協同創新能力

  “成渝地區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應突出區域協同特色,發揮比較優勢,在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上下功夫。”許洪斌表示,根據《規劃綱要》,我市將從強化創新鏈産業鏈協同和推動區域協同創新兩個方面入手。

  在強化創新鏈産業鏈方面,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構建市場導向的産學研用科技創新體係,建設産業創新高地。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整合行業創新資源組建研究院和創新聯合體,已成立成渝地區高新區聯盟、技術轉移聯盟和協同創新聯盟。支援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或新型研發機構,目前已引進中科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外知名創新機構103家,累計建設新型研發機構142家,其中高端研發機構57家。推動創新鏈産業鏈深度融合,建設一批産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和綜合性檢測檢驗平臺,目前科技部已批準建設國家生豬技術創新中心,成為全國農業領域首個和我市首個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

  在推動區域協同創新方面,牢固樹立“一盤棋”思維和一體化發展理念,構建川渝科技創新聯動機制,實施成渝科技創新合作計劃,聚焦人工智慧、大健康、生態環保、現代農業等重點領域,共同出資聯合開展共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目前,川渝科技部門共同出資、聯合實施科研項目45項。川渝科技資源共用服務平臺已建成上線,整合開放大型儀器設備14090臺/套。共用科技專家8000余名,推動“天府英才卡”“重慶英才服務卡”8項服務內容對等互認。

  營造鼓勵創新的政策環境

  近年來,著眼于打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我市實施了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出臺《重慶市博士“直通車”科研項目實施細則(試行)》,為新增來(留)渝博士提供穩定科研項目支援;優化外國專家來華工作許可制度,為806名外國專家辦理來華工作許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出臺科技成果轉化“24條”,深入推進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以“揭榜挂帥”“賽馬制”等方式改革技術創新項目生成機制。健全創新激勵政策體係,出臺財稅金融政策“30條”,加快建立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金融市場為支撐的多元科技投入體係;支援通過股權與債權相結合等方式,為企業創新活動提供融資服務,推動符合條件的創新型企業上市融資。

  許洪斌表示,下一步,我市將進一步營造創新創業創造的政策環境,大力吸引各類創新人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健全創新激勵政策體係。按照《重慶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重慶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實現年均增長10%以上,西部(重慶)科學城影響力逐步顯現,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成為更多重大科技成果誕生地和全國重要的創新策源地。到2035年,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西部(重慶)科學城基本建成。重慶整體創新水準力爭進入全國科技創新第一方陣,科技實力和産業核心競爭力步入全國先進行列。

  重慶日報記者 張亦築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7995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