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60後師父對90後徒弟的言傳身教——幹一行愛一行 專一行精一行

  二○二一年十月十五日,重慶大江工業集團,師父鄭曉明(右)和徒弟喻亞成(左)正在討論工作。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人物名片

  鄭曉明,男,1963年出生,中共黨員,重慶大江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技能大師、焊接高級技師,巴南區第十八屆人大代表,1981年至今在大江工業公司擔任焊接和指導工作,先後榮獲“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國務院特殊津貼、國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個人獲得者,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技能大師”,重慶市“勞動模范”,重慶英才·技術技能領軍人才、巴渝工匠和最美巴渝工匠獲得者等。

  喻亞成,男,1990年出生,中共黨員,焊接高級技師。2008年在重慶冶金高級技工學校學習鉚焊專業,2010年7月進入重慶大江工業有限責任公司實習工作至今。工作期間,多次參加焊接大賽,獲得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技能大賽第三名,重慶市制造行業第一名等。還先後獲得全國技術能手、中央企業勞動模范、中央企業青年崗位能手、重慶市五一勞動獎章、兵裝集團優秀共産黨員,兵裝集團技能帶頭人等。

  靠一把焊槍能搞出什麼名堂?

  ——成為“全國技術能手”“重慶市勞動模范”,獲得“中華技能大獎”。

  從普通工人到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需要多久?

  ——28年。

  高中文化能不能當老師?

  ——能!培養焊接能手100多名。

  給出這三個答案的人叫鄭曉明,重慶大江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技能大師、焊接高級技師。我市首批評定的全國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中,由他擔任負責人的“鄭曉明勞模創新工作室”是其中之一。

  在年輕焊工喻亞成心中,鄭曉明是教他技術的老師,更是他的偶像。這個90後年輕人甚至將鄭曉明視為“技術天花板”,因為他40年如一日追求著職業技能的極致化,締造了一個又一個“中國制造”傳奇。

  不久前,在大江工業公司“鄭曉明勞模創新工作室”裏,這對師徒進行了一次關于“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工匠精神的對話。

  一把焊槍拿了40年,從未想過放下嗎

  一個人做一件事不難,難在一輩子堅持做一件事

  “師父,這把焊槍你已經拿了40年,真的從沒想過放下嗎?”這是一個深埋在喻亞成心中很久的問題。

  入職10年,這位年輕技工對未來仍時有彷徨:一方面他在電焊領域裏取得了一些成績,想繼續鑽研下去;另一方面受現實條件的影響,他又猶豫是否該換個收入更高的職業。

  “從未!”——鄭曉明斬釘截鐵的回答讓喻亞成覺得“既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

  “躊躇、遲疑誰都會有,但你要真正搞清楚自己追求的是什麼。”喻亞成的問題讓鄭曉明倣佛看到了年輕的自己。

  1963年12月,鄭曉明出生在安徽鳳陽,父母都是中國兵器裝備集團的工人。1970年,隨著工廠搬遷,只有6歲的鄭曉明跟隨父母來到了山城重慶。

  1981年,年僅17歲的鄭曉明剛走出高中校門,就追隨父輩的腳步進入了同樣隸屬于兵裝集團的重慶大江工業有限責任公司,當起了焊工。

  剛入行時,鄭曉明常聽旁人説“一個普通焊工能有啥前途”,他也不太喜歡這個工種,打算學幾年便轉行。那時他吊兒郎當、遲到早退是常有的事。“後來因為一次搶修,改變了我的想法。”

  那是在鄭曉明入行的第二年,有一天公司天然氣管道破裂,他和另外7個人一同參與維修。經過1個多小時搶修,破裂處的管道全部焊接好,可天然氣一通,唯獨鄭曉明負責的部分出了岔子,讓下班的工人開不了火,做不成飯。

  鄭曉明清楚地記得,當天幾百名職工圍觀他搶修,各種埋怨鋪天蓋地,那句“還是電焊工,一根管道都焊不好”的抱怨,更是讓他羞愧難當。

  年輕的鄭曉明似乎一下醒豁了。他暗下決心,無論如何也要把電焊手藝做精做好。

  從此,茶余飯後他不再閒談溜達,一有空閒就找廢舊管子練習焊接,就連家裏的墻上都挂起了焊接原理圖。過去死活記不住的部件,他慢慢如數家珍,手中的焊槍也一拿就是40年。

  憑著這把焊槍,他不僅扛回“全國技術能手”“重慶市勞動模范”“中華技能大獎”等榮譽,成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還通過工作室為公司培養高級技師6名、技師12名、高級工70余名,開辦焊接技術培訓900余課時,個人累計帶徒100多名。

  “一個人做一件事並不難,難就難在一輩子堅持做一件事。”鄭曉明頗為感慨地説,40年經歷讓他堅信,真正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就能幹出名堂來。

  大國工匠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

  九個字——吃得苦、肯鑽研、求上進

  “工匠精神”,這是近年來被廣泛提及的熱詞。

  回顧40年工作經歷,鄭曉明認為一個真正的工匠,最重要的品質概括起來就是九個字——吃得苦、肯鑽研、求上進。

  “‘吃得苦’這三個字我體會特別深。”喻亞成指著自己到處是洞的工作服,笑著説。

  電焊屬于有毒有害工種。春夏秋冬都要穿著工作服,戴著安全帽。室內作業,溫度在50℃左右。尤其焊接的過程中會産生大量的臭氧和氧氮化物,對人的呼吸道、肺有一定的影響;刺眼的電光,可能會對眼部和其他部位造成灼傷,從而引發電光性眼炎。

  幹了10年電焊,喻亞成身上留下了焊工獨有的印記——他的手臂、脖子、前胸,密密麻麻地散布著被燙傷後留下的傷疤,長期拿焊槍的手也是異常粗糙。

  然而,喻亞成也深知,光能吃苦遠遠不能成為工匠,“關鍵還在于創新進取,精益求精。我師父就是最好的例子。”

  雖然只有高中文化,但入行不久鄭曉明就明白,光靠老師教的知識只能幹好“本職工作”,而不能“錦上添花”。當年師父也曾告誡他,在企業,真正的工匠必須狠抓技術攻關,不斷改進、完善産品,為企業創造價值。

  鄭曉明手中這把焊槍,就是為公司創造價值的“有功之臣”。

  幾年前,公司從意大利進口的大型氣衝鑄鐵設備損壞,損壞處達80毫米厚,長達1.8米,鄭曉明帶領工作室成員,經過5天的努力最終焊接修復成功,節約資金60萬余元。不僅如此,他還修舊利廢,通過改進焊接方法,使大量報廢的電極夾頭重獲利用,每年為工廠節約數萬元。

  “我們是技術工人,也是黨員,一定要起到帶頭作用,展示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我真心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發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在本行業、本領域,擔大任、幹大事、成大器、立大功!”鄭曉明這番話,既是對喻亞成説的,也是前輩對廣大後輩的諄諄寄語。

  年輕技工該何去何從

  堅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作為一名90後,喻亞成身邊幾乎沒有朋友是技術工人。“大多數都是坐辦公室,或者自己做生意,在不少人心裏似乎都覺得技術工人‘低人一等’。”

  前不久喻亞成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上面寫到:技術工人工作機械單調,流水線像個永動機一樣從不停止。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此離開工廠,或跑到房地産企業做起了銷售;或者跑到辦公室,終日與茶水、棋牌為伍。

  “有時候我也會産生懷疑,是不是當藍領就真的不如別人。師父,我們年輕技工的未來該何去何從啊?”

  喻亞成的問題讓鄭曉明陷入了沉思。片刻過後,他起身帶著喻亞成來到了工作室的榮譽墻前。

  “你看看這面墻,上面全是工作室成員獲得的獎項,現在已經放不下了,不少獎杯還在櫃子裏。”鄭曉明一邊説著,一邊拿起一張紅色獎狀,上面印著金色字體——巴南區職業技能大賽焊接項目三等獎。

  這是喻亞成得的第一個獎,當時他還未滿20歲。

  “有人説技術工人幹的是‘下力活’,但我覺得,沒有技術工人,就不可能鑄就大國重器,更無法實現國家從制造業大國邁向制造業強國的時代使命。”鄭曉明將獎狀交到喻亞成手中,懇切地説:“你要堅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要能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這份工作就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你們要接好接力棒,把工匠精神不斷延續傳承下去,未來一定能成就不平凡的業績。”

  接過獎狀的喻亞成默然不語,用力點了點頭。

  如何定義大國工匠?

  他們兢兢業業,讓平凡有了夢想的溫度;

  他們精益求精,用執著追上創新的腳步;

  他們是大國工匠,是“中國制造”的時代精神。

  初心>>>

  鄭曉明:

  “幹到幹不動為止,教到教不動為止”

  工作40年,鄭曉明接到過很多急難險重的任務,但讓他最難忘的還要數參與白俄羅斯閱兵式戰車的焊接工作。

  2017年7月3日,白俄羅斯在首都明斯克舉行盛大閱兵式,慶祝獨立日,而“大江造”戰車也在此次閱兵式中亮相。

  “閱兵用的戰車要求特別高,外觀如有明顯的焊接痕跡是過不了關的。”鄭曉明回憶,由于當時的焊接技術還未達到要求,自己立即召集工作室的成員進行技術攻堅。

  為了制造出滿足白俄羅斯閱兵要求的戰車,鄭曉明帶領工作室的骨幹人員,起早貪黑研究焊接工藝,經過1個半月的加班加點,團隊將一套已經閒置了七八年的焊接設備進行改進,成功將“單面焊雙面成形”焊接技術首次運用到了高強度的裝甲板上,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讓焊縫余高從以前的2毫米,變為0.5毫米。

  這個改變,是鄭曉明等人用夜以繼日的辛勤汗水換來的。

  接到任務時正好是春節期間,偌大的車間裏,外面寒風凜冽,裏面高溫高壓,工作人員每天都在忍受著“冰火兩重天”的考驗。不僅如此,電焊産生的火花,落在皮膚上就燙一個水泡,很多焊工還因此患上了皮膚病。

  “那些苦都不算什麼,只要圓滿完成任務,就值了!” 用一把焊槍詮釋著一名技術工人的崇高價值,鄭曉明的人生,因四濺的焊花而格外絢爛。

  除了是出色的工匠,鄭曉明還是一位優秀的老師。

  在大江工業公司,鄭曉明培養了100多名焊接能手。

  作為工作室“掌門人”,鄭曉明的主要工作是新産品技術攻關和人才培養兩個方面。

  “目前,工作室的骨幹人員共有6人,其年齡結構為‘6789’,即60後、70後、80後和90後,他們都是業界精英人才。”鄭曉明驕傲地説,除自己以外,工作室其余成員獲各種榮譽累計有六七十項之多。

  “工匠精神的內涵就是要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在鄭曉明看來,已經58歲的他,在行業內獲得了各種榮譽,現階段要追求的是如何在崗位中發揮最大價值,力所能及地為企業培養更多人才。

  為此,鄭曉明積極發揮工作室的輻射作用,聯合高職院校對外開展培訓、技術交流,參與社會活動。目前,工作室每年承擔焊接操作培訓課程500課時以上,還協助公司組織選手參加國內外各種職業技能大賽。

  談到未來,鄭曉明目標明確:“幹到幹不動為止,教到教不動為止!”

  傳承>>>

  喻亞成:

  “認真幹電焊,我也能出人頭地”

  1990年出生的喻亞成從沒想過,有一天自己會成為一名技術工人。

  “當初在職高選擇電焊專業的時候,就有不少朋友説,當焊工又累又沒錢,勸我別折騰。”年輕的喻亞成心裏不服氣,“坐辦公室就理所應當,當技術工人就是折騰,我偏不信邪,非得幹出成績來。”

  憑著一股子韌勁,喻亞成以優異的成績順利畢業,並通過層層篩選進入大江工業公司電焊組。

  剛進廠,喻亞成就聽説了傳奇焊工鄭曉明的故事,這更堅定了他成為一名優秀技工的決心,“鄭師傅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告訴我們,只要功夫下得深,任何職業都可以成功。”

  然而,喻亞成還是低估了電焊工作的枯燥性。

  “最開始,我們的工作就是不斷重復地焊板子、焊管子,毫無新意、毫無挑戰。”有時候喻亞成甚至覺得,這樣的工作“只需要2個小時就能望見一生”。

  眼看身邊許多和自己同年入廠的焊工在一兩年後都選擇了辭職或轉崗,喻亞成有些猶豫不決。

  轉折發生在2016年。

  那年,中國兵器裝備集團舉行了第七屆職業技能競賽。喻亞成和另外幾名同事報名參加了焊工的比賽。

  集團藏龍臥虎,光是焊工一個項目就有80多名選手參加。比賽前,喻亞成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重在參與,沒拿名次也沒關係。”

  “為什麼要重在參與,我非得拿個好名次。”不服輸的喻亞成又犯起了倔勁,硬是從最簡單的基本功開始,苦練焊接技術。

  備戰的3個月時間裏,喻亞成沒了休息日,除了完成日常的工作,他就“泡”在車間,拿著焊槍一遍又一遍地練習。那時,他和相戀多年的女友正在籌備婚禮,但由于備戰比賽,婚禮的細節自己一次也沒過問過,全權交給了女友負責。

  功夫不負有心人,比賽時,這個“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小年輕,憑借過硬的技術,從80多名高手中脫穎而出,獲得了第三名。“雖然只是季軍,但是對我來説意義非凡,這個季軍讓我明白了一件事——認真幹電焊,我也是能出人頭地的!”

  現在,入行10年的喻亞成已經是廠裏的新星,他獲得過重慶五一勞動獎章,也成為中國兵器裝備集團的技能帶頭人,各種比賽的冠軍也拿了不少。喻亞成説,未來,我還想把電焊這份工作長長久久地幹下去,“當技術工人沒什麼丟臉的,是金子總會發光!”

  本版稿件由記者羅靜雯、周尤採寫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799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