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保護好傳承好三線建設的精神

“三線建設”學術研討會現場。(受訪者供圖)

  “三線建設的精神蘊含着為黨、為國家、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勇於付出的理想信念和家國情懷,是奮發圖強的鬥爭精神,是胸懷大局的擔當精神,是精誠合作的團結精神,是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

  10月18日至19日,黨校(行政學院)系統在重慶涪陵區召開“三線建設”學術研討會,挖掘三線歷史、保護三線遺産、傳承三線建設的精神。

  會上,來自國內10多個省市黨校、高校以及中國社科院、鐵道黨校的專家學者們回顧了那段難忘的奮鬥歲月,交流探討了三線建設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

  三線建設為國家作出重要貢獻

  專家們&&,三線建設增強了我國國防實力、改善了生産力布局、提高了中西部地區工業發展、交通建設和城市建設的水平,加快了城市現代化進程。

  中國社會科學院“陳雲與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副主任、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三線建設研究會副會長陳東林説,三線建設是我國航天、冶金、路橋、水電、核電技術走向世界高峰的前驅:西昌航天發射基地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綿陽高空航空發動機實驗平台和風動中心是亞洲最大的;攀枝花釩鈦冶煉技術當時代表世界最高水平;成昆、青藏鐵路是我國路橋技術躍居世界頂峰的起點;葛洲壩水電站是當時世界最大的水電樞紐……

  貴州省委黨校(貴州行政學院)經濟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雷德雨&&,三線建設期間,國家在貴州部署了一批交通、能源、原材料以及國防科技工業的重點建設項目和生産基地,改善了這裡的交通基礎設施條件,基本建成了一個獨立的、門類比較齊全和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推動貴州産業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加速貴州工業城鎮數量迅速倍增,同時增強了貴州工業科技的軟實力。

  與貴州相鄰的重慶,三線建設期間也獲得大發展。全市建立了門類較為齊備的以常規兵器製造為主,電子、造船、航天、核工業等相結合的國防工業生産體系。修建的川黔、襄渝和20世紀50年代初期建成的成渝三條鐵路幹線與長江黃金水道,共同構成重慶對外交通的4條大動脈。再加上航空運輸和公路運輸,重慶的交通狀況大為改善,使重慶成為長江上游的水陸交通樞紐。便利的交通還帶動了沿線經濟和小城鎮的發展,對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

  四川外國語大學國際法學與社會學院教授、三線建設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張勇認為,三線建設初步建成了以能源交通為基礎、國防科技為重點、原材料工業與加工工業相配套、科研與生産相結合的戰略後方基地,改變了我國內地基礎工業薄弱,交通落後,資源開發水平低下的工業布局狀況,還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産。

  三線建設的血脈還在延續

  幾十年過去了,隨着時代變遷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昔日三線建設那種鋪天蓋地、戰天鬥地的熱潮已經過去。然而,在我國的許多地方,三線建設的血脈依然還在延續。

  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上海大學中國三線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有威説,曾經的三線企業如今有幾種狀況。以軍工企業為例,一是依舊從事軍工生産;二是繼續為軍工企業配套;三是三線企業員工創業辦企業;四是軍工企業直接轉産民品,後經歷重組、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而形成的企業,如合肥長安汽車有限公司。

  “建成成昆線,是令人驚嘆的奇蹟;守護好成昆線,也是令人敬佩的奇蹟!”鐵道黨校科研處處長、教授姜秀玉感慨道,成昆鐵路修建時,外國專家曾斷言:成昆鐵路“即使建成了,狂暴的大自然也必使它變成一堆廢鐵。”

  但50多年過去了,成昆鐵路依然煥發着勃勃生機,成為西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動脈。“治山鬥水保暢通,團結務實創一流;堅守實幹,創新爭先。一代一代的成昆人堅守在鐵路線上,初心傳承、歷久不變。”姜秀玉説。

  專家們介紹,目前,很多三線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對三線建設的遺址,各地政府也越來越重視,並對它們進行包裝打造,讓它們“活”在當下。如貴州遵義利用長征十二廠的原址修建了1964文化創意園;重慶大渡口區在重鋼舊址上建成了重慶工業博物館等。

  三線建設的精神,我們該怎麼學

  “幾百萬工人、幹部、科技人員、解放軍官兵,從全國四面八方來到人跡罕至的深山峽谷、大漠荒原……人拉肩扛,風餐露宿,建設起現代化企業和交通設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三線建設及其成就”版塊中的這段表述,讓陳東林深受震撼。他説,在“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於創新”的三線建設的精神中,“艱苦創業”是精髓,浸潤着三線建設的整個歷史;“無私奉獻”是魂魄,傳承着幾代三線人的家國情懷;“團結協作”是根基,代表着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勇於創新”是旗幟,引導着三線人不斷攀登高峰。

  在湖南省委黨校(湖南行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教授賀全勝看來,在新時代要學習好、發揚好三線建設的精神,就要進一步改善經濟建設布局,推動我國區域協調發展;踐行新發展理念,積極探索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規律,推進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奮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成都市委黨校(成都行政學院)副校(院)長、二級巡視員、教授王蘋説,當下,學習三線建設的精神,就是要不忘初心,為現代産業發展供給強大動力;堅持協作擔當,為現代産業發展作出歷史示範;堅持創新驅動,為現代産業發展延續歷史輝煌。如成都三線建設縮影之一的成飛611所,靠着一代代航空人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刻苦攻關,從殲5、殲7、殲8、殲10、殲20艱苦卓絕地持續創新研發,實現了我國航空業的偉大飛躍。

  張勇認為,學習三線建設的精神,還應把三線建設與“四史”教育結合起來,在各類學校的青少年中加強三線建設的精神的宣傳教育,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如重慶市南川區水江鎮寧江小學,前身是三線企業國營寧江機械廠的子弟校,有獨特的三線文化和精神資源。為傳承精神,學校先後將其與勞動教育、德育活動、課程教學融合推廣,效果良好。

  張勇建議,對於大學生,學校除了在校園裏對他們進行宣傳教育外,還應該鼓勵他們參加各種社會實踐與調研。同時,他還建議採用多種形式向社會公眾普及三線建設知識,讓三線建設的精神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本報記者 陳國棟

編輯: 劉文靜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974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