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教育供給側改革助力高品質生活——重慶兩江新區“雙減”落地見效觀察
2021年10月19日 10:50 來源: 經濟參考報

  □記者 周凱 重慶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為西部重要的國家級開發開放新區、重慶市打造高品質生活示範區,重慶兩江新區加快教育供給側改革,促進“雙減”落地見效,通過供給更多優質均衡、群眾滿意的教育資源,助力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

  智慧賦能教育“雙減”

  9月29日,2021中國國際智能産業博覽會系列活動之一的“2021智慧教育大會”在重慶兩江新區舉行,來自教育界、科技界的專家和相關企業展示了智慧教育的最新成果與新趨勢。

  近年來,重慶大力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兩江新區是重慶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在以大數據智能化推動産業升級的同時,智慧教育也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5G+教育、智慧雲課堂、人工智能課……在兩江新區一些中小學,智慧教育正在改變傳統的教學和管理模式。“把這個代碼加進去,讓小馬動起來。”在禮嘉實驗小學的編程課上,孩子們興致很高。作為重慶市智慧校園建設示範學校,禮嘉實驗小學從一年級開始開設編程課及機器人社團課,並建設融風采展示、科創賽事等功能為一體的少年人工智能學院。行遠小學建有智能監控視頻、線上線下融合智學體系,學校運用線上教學平台組織晨讀時光和午休時光,一個老師可以實現全校班級的教學組織、巡視和指導。

  ↑兩江新區行遠小學的孩子們正在上機器人編程興趣課。記者周凱攝。

  兩江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皮濤&&,兩江新區把智慧教育納入教育“十四五”規劃,建立智慧教育機構運行機制、發展反饋和督導評價機制,實現教育全域覆蓋智慧元素。

  目前,兩江新區正在建設高性能教育專網,打造教育雲平台和大數據中心,已建成市、區級智慧校園示範校16所,配置65間人工智能教室、10間人工智能創客室、215個引導學習式機器人,編程機器人、數字廣播監控、智慧辦公覆蓋率均達到100%。

  打造優質均衡教育示範區

  隨着高新産業和人口的加速聚集,兩江新區教育資源總體緊張的問題凸顯。在兩江新區管委會副主任皮濤看來,“雙減”治本之策就是要供給更多優質均衡的教育資源,因此兩江新區近年來着力補齊教育短板,全力創建“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區”。

  兩江新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兩江新區堅持教育事業優先發展、教育經費優先投入,專門成立學校建設指揮部,在規劃、用地、資金等方面優先保障,通過引進名師人才、集團辦學等方式,努力辦好老百姓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

  2018年建成的兩江新區行遠小學地處老舊社區集中區域,流動人口、在外務工家庭較多,不少家長忙於生計,教育孩子時間少。校長鄒賢蓮説,行遠小學自投用起就開展了“三點半課堂”延時服務,設置了機器人、足球等免費興趣課程,“雙減”後已形成“1項作業輔導+N個學科活動+1門主題德育課”的課後服務體系,同時建立“親子共進時光”“家長論壇”等家校互動機制,提升家庭教育質量。

  未來三年內,兩江新區將新建49所中小學和幼兒園,解決近6萬名學生入學問題。“我們將突出教師參與度、學生喜愛度、家長滿意度,把‘雙減’落實落細,辦一所學校成一所學校,供給更多優質、均衡教育資源。” 皮濤説。

  減學生負擔更要提質增效

  今年新學期,重慶兩江新區禮嘉實驗小學實施了一項大膽創新——除周五外,從周一到周四,孩子們不用再揹書包上學了。“我們提出‘書包不回家’的想法,就是讓孩子的學習回歸學校。為此,我們開展精心作業輔導、個性社團組建、精品課程選修三大舉措,以達到‘減少一個書包,增加一個書架、一項鍛煉、一門興趣、一次陪伴’的效果。”校長江均斌説。

  ↑兩江新區禮嘉實驗小學的孩子們正在上茶禮興趣課。記者周凱攝。

  皮濤介紹,兩江新區黨工委專題研究“雙減”工作,將“雙減”納入重大民生實事,配套制定38條舉措,在“雙減”的同時實現教育提質增效。

  兩江新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在提高課堂質量環節,兩江新區組織教師開展教學創新、提高備課實效等;在課後服務環節,嚴控作業總量,分層分類佈置作業,學校每週5天工作日均提供課後服務、每天不少於2小時,前半段老師輔導學生完成作業,後半段開展“特色課程”發展學生特長。

  兩江新區從7月起啟動百日攻堅專項行動,對900多家機構分類治理。校外培訓機構整頓之後,如何滿足學生、家長的需要?兩江新區教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彭廷學説,自2016年起,兩江新區針對學校放學早、學生接送難的問題,組織優秀教師開發各類文體興趣課程,構建了體育、科學等10大類一千節精品課程,讓全區師生共享。

編輯: 李海嵐
精彩圖片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21127972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