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重慶市累計完成營造林308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2.5%,森林蓄積量2.41億立方米。十四五期間,又將有哪些新突破?
近日,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從重慶市林業局獲悉,截至今年8月底,我市28個區縣完成了“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任務23.6萬畝,佔年度任務30萬畝的78.7%。
實施“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是我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我市積極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科學綠化指導意見的重要抓手,是我市“十四五”林業草原發展規劃的重要工程之一。為切實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我市還將通過國家儲備林、松材線蟲病防治與馬尾松林改培試點、鄉土珍貴樹種培育推廣等重點項目,來實現全市森林、草原、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整體性、穩定性明顯增強的目標。
目前,這些重點項目的推進情況如何?又達到了哪些成效?
將用10年時間 開展“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工程 營造林315萬畝
據重慶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我市“兩岸青山·千里林帶”規劃建設範圍包括:長江幹流重慶段及三峽庫區回水區,嘉陵江、烏江和涪江重慶段兩岸第一層山脊線範圍以內,或平緩地區江河兩岸外1000米左右,項目區涉及我市28個區縣。
2021年起到2030年,將用10年時間,以森林數量提升、森林質量提升和森林綜合效益提升為主,開展營造林315萬畝,其中通過新造林實現數量提升98萬畝,通過對現有林進行培育實現質量提升217萬畝。
前5年是“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的攻堅階段,由於建設涉及區域較廣,地形地貌差異變化大,經濟社會條件各異,建設必須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科學布局。
經過前期調查研究,從水平上,對以長江三峽、烏江畫廊為代表的峽谷景觀生態屏障類,以經果林、森林旅游為代表的淺丘産業生態屏障類,以城周“四山”保護提升和廣陽島片區綠色發展示範等為代表的城鎮功能生態屏障類這“三種類型”實行分類指導。
從立體上,對高山生態防護林帶、中山生態産業發展帶、濱江景觀生態隔離帶、消落區固土涵養生態帶這“四帶”進行空間統籌。並確定在2021年啟動實施30萬畝,數量提升和質量提升各15萬畝。
如今,時間已過去8個多月,“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推進情況如何了?
截至8月底
28個區縣已完成建設任務
23.6萬畝
今年年初,市領導帶頭開展義務植樹活動,掀起了全市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共同參與國土綠化和“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的高潮。
各區縣也積極結合自身區域特點,因地制宜推進了相關建設。
其中萬州區強化了資金、技術、政策等保障措施,並不斷完善監督管理制度,做到了“五個結合”。長壽區緊扣生態景觀與産業發展建設主體,以長江兩岸麻竹、花椒産業基地和建成區、濱江景觀林建設為抓手,紮實推進了項目建設。
雲陽縣打造了“一廊一區兩帶”,即長江幹流生態景觀廊道,高品質城市生態區(城區濱江景觀林帶、數智小鎮、園區綠化美化),特色經果林帶和鄉村旅游休閒觀光帶。
巫山縣抓“巫山紅葉”和“巫山脆李”等區域品牌,助力打造“滿山紅葉似彩霞”生態旅游和“三峽庫區最美花果山”生態景觀。涪陵區強化用地和資金保障,充分利用園區各類綠化用地和農村“四旁”土地,切實破解綠色生態廊道空間不足的矛盾,積極將“兩岸青山·千里林帶”項目納入涪陵區2022年三峽後續項目庫,保障資金投入。
豐都縣把“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與創建全國示範河湖建設相結合,着力打造龍河兩岸綠化提升示範片區。而奉節縣按“峽谷景觀生態屏障類”,對瞿塘峽生態敏感和脆弱區實施生態修復,在長江幹流岸側營造了30公里黃葛樹生態景觀林帶。
截至8月底,我市項目區28個區縣完成了“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任務23.6萬畝,佔年度任務30萬畝的78.7%。
堅持因地制宜、科學營林
培育500萬畝國家儲備林
除了“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工程建設,國家儲備林建設也是我市林業生態建設的一大重點。
2019年,我市啟動了該項目的建設,目標是通過人工林集約栽培、現有林改培、森林撫育等經營措施,營造和培育500萬畝工業原料林、鄉土樹種、珍稀樹種和大徑級用材林等多功能森林,有效增加全市森林面積,提高現有森林質量,增加森林資源和木材戰略儲備。
據重慶林投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建設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並始終堅持科學綠化。
項目建設初期,我市科學編制了相關方案和總體規劃,確定了建設總規模為500萬畝,並細化了集約人工林栽培、現有林改培、森林撫育、林業特色産業、林産品加工貿易、森林旅游康養等建設任務,科學測算了項目總投資和貸款資金使用。
“我們堅持因地制宜,科學營林,大力推廣使用優良林木品種,並採用2年生輕基質容器苗造林,定制施用專用肥,組織專業隊施工,落實3年管護責任,真正做到‘山作田種,樹當糧管’。”該負責人説,除此之外,我市還開發了“重慶國家儲備林項目數字化管理系統”,對營造林全過程實現了數字化智慧管理。
同時,還與西南大學、市林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開展“珍貴樹種大徑材培育技術”等林業科技重大專項研究、“南川杉木2代無性係種子園良種推廣”等林業技術推廣示範,依靠科技支撐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
完成林地收儲126.8萬畝
為項目區農戶帶來近6億元收入
推動實施重慶市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詮釋,是科學推進國土綠化,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實施我市“十四五”林業草原發展規劃的重要工程之一。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重慶林投公司已與城口、梁平、奉節、巫溪、忠縣、墊江、大足等區縣簽約落地國家儲備林建設任務315萬畝,完成林地收儲126.8萬畝,累計實施營造林管護72.8萬畝,為項目區農戶帶來林地流轉和就地務工收入近6億元。
另外,結合國家儲備林建設在梁平區開展的松材線蟲病防治與馬尾松林改培試點還成為了全國首例,對有效破解松材線蟲病防控難題,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經驗具有重要意義。
下一步,我市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將更加突出質量和效益,統籌量的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推進500萬畝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
重慶林投公司將積極促進國家儲備林建設與全市林業産業鏈延長、“碳達峰”“碳中和”行動的有機結合,大力發揮資源、資金、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優勢,支持發展林下經濟、特色經濟林、筍竹、林産品加工貿易産業、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等林業産業,支持發展碳匯林業,示範帶動林業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為推動重慶林業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多探索和嘗試,念好“山字經”,寫好“林字文”,走好“生態路”,種好“搖錢樹”。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 范聖卿




